瘋狂哲學-metamodernism pt.5

兩難中的妥協瞬間一直被延長,妥協和兩難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談論超現代主義,很難不談藝術。

  這並不是說,藝術不需要理性思考,因為超現代主義是自由改變、擴增的感覺架構。我們無可否認,很多時候藝術是為了抓住某一個感覺而作。

  這次,我想以我對藝術的淺薄了解來談談超現代主義。

 

  我們學校有一個展廊,有些時候是校外人士的展覽,其他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成果展。

  自然地,很多作品讓人感覺很尷尬。

  就像看到幾年前自己寫的愛情詩,尷尬,尷尬致死,尷尬到想槍殺自己。就是這樣的感覺。

  題外話。可能有人說,我這種批評是門外漢的偏見……的確沒錯啦。我也挺喜歡到文化中心或博物館、美術館看展覽,那些所謂大師的作品或許無趣,但絕不這麼中二。

  回歸正題。

  有個學生在他的作品簡介中,寫下了類似這句話的說明:「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正』,我們所處的環境告訴我們『反』,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但我嘗試用這幅畫表達我的想法和感覺。」

  困惑、不解,兩個感覺都有各自的理由,不同的想法像在腦子裡穿起律師袍吵架,各自有自己的說法。這個世界已經不再是「正確」與「不正確」之間的鬥爭,而是「你選擇什麼,你就是什麼」的問題。

  明眼人很快能看出來,這個問題不是思考課題,而是感性的傾向。

  決定自己的信仰,是邏輯能做出的結論嗎?

  我深表懷疑。

 

  另一個我想舉例的作品,其實是一系列的相關創作,詳細請看這篇文章

  簡單來說,藝術家們想回應「電腦是如何思考」,以及「我們能理解AI的想法嗎」這兩個問題。

  這些作品的結論是,我們沒辦法。

(最近我又回去學python3.4,我很想吐槽那篇文章,人類能確實理解電腦是如何運作,但現在有generic progmaming這種毀滅工程師工作機會的東西,很多有coding的人都說,他們根本搞不懂為什麼那東西能正確運作。)

  我們沒辦法想像身為電腦,到底是什麼樣子。有一個雕塑家(應該是雕塑家吧)做出一個奇異的3D立體雕塑,描繪出電腦對美的宣言。但即使如此,那也是比喻,是為了讓人更清楚了解抽象概念而被人設計出來的人工產物,不是電腦的「想法」。

 

  人們所說的「意識」其實是相當模糊的東西,因為我們連自己的意識也搞不太清楚,其背後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人類認知的方法有所極限,另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們並沒有真正有效的方法,讓所有人都瞭解除了人類之外的「其他」意識,像動物,像神靈之類。

  我不想說這些藝術家的嘗試是徒勞,但從結果不禁讓我產生疑問,試著瞭解其他意識真的必要的嘗試嗎?我們想瞭解的,其實是自己,不是嗎?

  所謂的美學,談的不只是美感這種高深而難以瞭解的東西,而是「從不同角度觀看世界」。

  可惜的是,第一個提出「新美學」的人,已經不存在於網路世界了。他所留下的根源文本被一併帶走,但網路世界依然記得他所作過的嘗試。

  新美學,或是被稱為超現代主義在藝術中的表現,是很奇特的。後現代主義拋棄一切、解構所有,最後甚至連它否定真理的行動都否定了,我們在這樣的時代充滿困惑:「性別真的有存在價值嗎?」「傳統不也是很棒嗎?」「我不懂,這樣嚴肅的現代主義人物像,不同漫畫中的人物那樣有趣,但為什麼我會覺得被深深觸動?」「達達主義的小便斗反對藝術的嚴肅,我這種想要收藏那做小便斗的慾望,難道不也是和藝術家責備的東西一樣沒有意義嗎?」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人們就向本能發動似地創造出了一個奇異的架構,也就是超現代主義,藉由這個超現代主義架構下,我們會思考、會利用直覺判斷、會感覺。

  但在藝術,在美學上,超現代主義到底是什麼呢?

  在舉另一個例子。比如這個雕塑的照片

  雕塑上寫著:「這是我的小女孩兒。她既勇敢又聰明又風趣。我的任何一個問題都不會出現在她身上。她的心永遠不會被污辱。自我懷疑絕對不會摧毀她的夢想。」不同角度的解釋,將完美地展現現代哲學史的進展。

  現代主義會說:這是一個表現母愛的偉大的作品,它展現出對孩子的期待,以及這孩子的光彩未來。後現代主義會說:這是諷刺,因為寫下這段話的長輩,絕對無法看到這孩子是如此理想地成長,反而表現了這世界的殘酷。超現代主義會說:前面兩個思想都說對了,這是完全的誠實,但也是完全的虛謊,最重要的是,它真誠地表達作者內心的矛盾狀態。(對,我幾乎是將文章的相關敘述翻譯過來,但這部分其實也沒啥好說的)

  超現代主義也被人們稱為「怪異的誠實性」,也就是這個原因。

  我想,對我來說理解超現代主義幾乎是被印刻進腦子的直覺,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可能有點難以理解。

  比方說經歷水門事件的美國人,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相當地差,那個時期的電影,很多都是以「政府的陰謀」作為結局或劇情設定。很多明明是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電影,卻仍要硬扯個陰謀論。

  回到正題,為什麼我對超現代主義的美感能反射性地理解,卻認為很有可能老一輩--在不同思想之下成長的人--有可能無法理解呢?

  很簡單,因為超現代主義它不是思想,不是美學條目,也不像人權宣言那樣清楚。它是種奇異的感覺,不平衡中的平衡。

 

  要獲得超現代主義很簡單,如果想試試看的話,這樣做:你必須在接受後現代主義的同時,接受現代主義或「傳統」的意志價值。

  更深在藝術方面推展。雖然很多題材是在虛假與真誠之間的擺盪,真實性也確實可以作為非常棒的超現代主義題材,還有更多傳統與現代自由主義的衝突,可以在超現代主義的感覺架構中發展。

 

  講了這麼多,應該會有人吐槽了吧?如果沒有人吐槽,我會感到很寂寞欸~

  「超現代主義所講述的是西方世界,更精確地說是歐洲和北美,為什麼你要特意在中文世界中,一再地回到這個主題上呢?」

  這個吐槽的前提,完全正確,我也無意挑那部分找麻煩。但是呢~

  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我會這樣假設這個吐槽中的前提:「中文世界裡,沒有人在意哲學的變化如何影響人文界,因為中文世界的文化並不被重視」。

  中文世界,如台灣和中國(這兩個地方一定得分開來看,因為後者的政治環境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大了,造成整個中國大陸的氛圍與外界完全不同)仍處於經濟的開發中階段。(如果你想說新加坡是中文世界的一份子……我難以同意,他們比較偏向移民社會,真正會用中文創作的,仍是台灣和中國為主)

  開發中國家有什麼特色?經濟程度不斷進步,但仍達不到足以讓國民有餘力為文化做出貢獻,或單純參與文化活動。開發中國家大量消費低質量娛樂,這並非不好,而是所有經濟成長的群體都必經的歷程,可是,娛樂的深度若不足以讓國民深入探究,會難發展哲學。

  難以發展哲學,自然就跟不太上西方的進度。我相信最後中文世界還是會理解超現代主義為何物,現在僅限於少數知識分子理解它,進一步的發展仍須久候。

  那麼,為什麼我一再談起超現代主義呢?

  第一,台灣文化產業其實相當不錯。不發達,但很不錯。

  很多人接觸西方的東西後,漸漸地開始涵養出超現代主義的架構,但無法準確拿捏這種新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第二,超現代主義講求的不是思考的深度,而是體會的深度。

  很多超現代主義的行為藝術,要求觀賞者親自進入情境,以意會代替知識性的解釋。這也就帶出了我的第三個想法。

  第三,人很重要。如果你所講的東西無法回歸到本質的人,那你乾脆就別說了吧。

  現代主義或許要求道德上的完美,後現代主義或許要求智慧上的超人、超越,但超現代主義講的卻是「你」「我」「他」的真實。超現代主義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所有事情帶回文明中的最基本根底:人。

  不是社會認為的如何如何,不是偉人談論的如何如何,而是你與我與其他人的真實內在。

 

 

 

 

 

 

 

「雪白世界中矗立入天的漆黑巨樹森林,妳回首的純白髮飄揚,成為我心中永活的妖精。」

  如果喜歡,你可以訂閱致力於讓世界更美好的免費

 -

arrow
arrow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