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刻》與《鑫神奇譚》,論地方傳統的奇幻寫作方法

  《Godlen Gold鑫神奇譚》,又或稱《鑫鑫》,是神話幻想驚悚漫畫作《刻刻》作者的新作品,而一改先前的社會人士主角,這次加添了很多學生的比例,但撇開校園劇的成分之外,這依然還是像《刻刻》那樣的社會議題驚悚。

  我看到之前邱貴芬老師,還有中興台文所的一個畢業生作家,以及一位我不怎麼清楚的台灣本土奇幻文學創作者,一起和科技部舉行的線上講座(影片請點擊我),馬上就想到了《鑫神奇譚》。而我感覺,說不定因為他們面對的人全都是場地高中的高中生和工作人員,不得不將話題內容降低、混淡了好幾個檔次,一句話帶過所有演講內容,就會是:「我(我們)很喜歡台灣文化」。

  不是說這樣的心情和努力沒什麼意義,不過,這樣的講座對我而言沒多少用處。既然他們提及,將台灣文化運用於小說寫做這件事,卻又不說實際上寫作時會發生什麼事……

  我忘記是哪一篇文章了,可是我記得自己有在這個網誌上,講過這方面的事情,雖然我很不想一再重複自己的論點,不過《鑫神奇譚》最近連載的劇情發展十分有趣,和《刻刻》一樣處於現代架構,談及台灣人非常感興趣的現代化、城市擴張的大世界變化。

  對我來說,這些全都只是主角的故事的一部分罷了。在那個演講影片中,和對於台灣人思考作品的方式的理解來說,我發現不少學術界人士和作家們,無法將作品當成作品,這很可能是某種中華文化的「王天下」情懷的侵蝕結果,但不管如何,對於實際寫作不會有多少用處的。

  文化背景,說到底,就是設定和世界觀。

  

  我刻意舉日本漫畫《刻刻》與《鑫神奇譚》來講,一方面想談談日本中國「神話」和「志怪」之間的界線的模糊。日本的神道教,讓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神。

  在「崇拜」的本質上,《刻刻》所採取的方式與《鑫神奇譚》十分不同,但基本上確實掌握了日本文化在此議題上所有的智慧與知識。

  回到正題。小說--或故事--都有三個部分:設定、人物、衝突。

  對於很多台灣作家,似乎沒有人在意人物書寫的技巧、衝突架構的設計,大家愛看的是,以台灣做為基礎的設定。不過針對喜歡台灣傳統的人來說,就是如此吧。

  《刻刻》大略上來說有兩部分,第一個是落沒的大家庭掙扎著過日子,另一個則是新興宗教教團及其野心勃勃的團主。背景設定的時間暫停石,中間塞了一顆人類的眼珠……也就是說,他們是靠著血親的聯繫,使用過去的屍體來暫停時間。故事沒有解釋這背後的歷史淵源,只有淺淺地讓看起來超年輕的時間穿梭女性來隨便說明一下。

  這是幻想文類經常使用的手法:不解釋太多細節,留下自然的想像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滿世界觀。

  《鑫神奇譚》也有著類似的套路,不過因為主角之一是個國中女孩,希望和喜歡的人在一起、讀同一所高中,希望自己的幸福生活繼續幸福下去,沒有《刻刻》那種生存衝突,但是也讓它的衝突架構另人感覺十分親近。

  鑫神和人類相處的方式十分簡單:它滿足人類的願望,然後從祈禱支取養分。如果有人說那是消費主義的化身,我大概不會反對,可是這個故事並不是關乎消費主義,而只是一個學生、一位作家和一名警官,試著追求夢想,過自己的人生罷了。

  很多人認為小說或文學作品應該是很偉大的東西……作品難寫,製作價值高,不代表那些作品自然而然就是好作品。設定如果沒有被人物和衝突妥善利用,就不會有任何意義,就會感覺像,主角或主角的生活和他們所身處的世界毫無關係。

  那麼,從這兩部漫畫之中,我們能如何學習將其模式套用於台灣文化傳統的設定創作呢?

  很簡單,只要掌握幾的大原則就行了:

  第一,不需要拘泥於「台灣獨有」的東西,因為這樣會限制創作主題的可能性。

  第二,不要排除缺陷、醜聞,和任何個人可能認為是壞事的部分。沒有人是完美的,而為這些負面辯護,會讓衝突變得更明顯,也更好兜售。

  第三,重點不在於設定,而是故事,是主角的旅途,是讀者的體驗。

  我相信,這樣簡單的原則,配上幾個你能在圖書館找到的台灣本土文化、神話,就能寫出不錯的幻想故事了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