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師談起未來進路時,講起好像某個聖塔芭芭拉,近似「東亞研究所」的加州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之類的地方,希望收台灣的學生。老師的用心,兩人獨處時閒聊的話題,還有我的未來與美國鐵路小鎮風景,這些全部相混之時⋯⋯

  我感到噁心。

  就算我知道自己可能在合眾國那種文化裡,找到我喜歡的女性與生活方式,離開台灣——或華語為主要語言的生活圈——仍然會十分麻煩。再說,我想像的未來自己,仍會是工作狂。而中文創作者的工作狂,需要中文環境輔助。

  若要找尋妖精般奇異的純白金髮女孩,我會想去何種國。畢竟經濟穩定的區域是帝國的話,生活起來當然會比較輕鬆⋯⋯但想來想去,台灣依舊是最符合我個人創作生活的選項。

  但老師的隨心建言,一直繚繞在我心頭。我知道自己相當,受到合眾國背後的可能性所深深吸引。

  在看到mass produce cities的影片時,我腦中開始奔馳起世界觀創作的科幻式幻想:若,我和願意收留我的教授,在山克拉門都城——那影片播放時,我以為加州大學分部是在山克拉門都——聊著自己想留在合眾國,我會想做什麼事⋯⋯

  「我的願望是,建立起一個使城市獨立自處的生產鏈系統,並使這個系統沿著火車橫跨北美大陸的線路,不斷擴散。」然後,朝荒野進發。

 

  這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是科幻愛好者才會有的理想——我們在想像未來時,科技、科學的發展往往都不是重點。不論是科技或魔法,都發源自欲望與需求,而人們在看到自己「想要」的事物以前,幾乎不會發現自己有哪些欲求。

  科幻,往往在科技層面上,並不具備幻想成分。

  只要全人類真心渴求,現在,我們恐怕早已建立月球基地,已於火星上建立了稍具規模、漸趨穩定的殖民地了。然而冷戰提早結束,美國國會拒絕再將軍費投資到太空事業⋯⋯換言之,科技與魔法都一樣:優先處理亟需,而「需求」這件事,得由社會來決定。

  而分配「哪件事需要被關注」,就是分配公眾場域的討論權力——此即為分配權力的權力,正是「政治」的基礎定義。科幻,若沒有直接與科學場域互動,就會成為政治論述。

  我的這個幻想,根源自美國的政經歷史——鐵道公司大量製造都市,使火車得以在廣片荒野上得以持續運作。然而,這些城鎮單純被複製貼上,鮮少有人在當地找到使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有人可能說:那,就不該在這些地方尋找價值吧?人力資源是這樣珍貴,若要開發,讓機器做苦力就好了。

  現今依然存活的鐵道都市呢?在那裡生活的人,就無法持續過往的生活型態了嗎?對此,「分產主義(Distributism)」的立場會說:人活在世上,不正應該遍滿全地嗎?我們要尋找一片,自己能生活下去的土地,獨立自主地扎根,以此持續史前遠古的生命樣態的人類開發哲學。

  我認為,現今科技能允許人們如此圓滿分產主義的夢想。

  鐵道和公路,這些物理上的交通方式都十分重要,然而現代商品,很多都不再具備實體,金錢或「價值之表徵」更是如此。我們所需的是人群聚落的自給自足,還有與外界交流的方式,而只要能湊齊這兩大要素,不論城鎮是否具備材料出產的經濟價值,都應能在某種程度上,自給自足。

 

  我們需要一整套從食物、水、能源開始的基礎建設。

  現在,商用核能發電廠已經有了小型化的雛形,而鄉鎮若想要高耗能的工廠,做起一些加工業,或是人口眾多、需要維持大量耗能的大規模室內農場,核能就是非常穩定、便宜、相對安全而又能獨立自主的能源。

  但我認為,美國的這些小鎮,靠太陽能農場就能承擔須用份量的能源了。

  接下來,是食物。我會想要超高效率的室內農場、溫室以及食用昆蟲。我希望能允許各個城鎮掌握自己的食物生產,減少對外界的依賴。普通農業並不是不好,但美國的農業很注重市場,也就是*輸出*——如果他們想要特定的食物產品,確實就必須參與更廣大的市場,然而,溫室與室內農場應該能應付這些小城鎮的最基本需求。

  若要講生產剩餘的輸出,那就會變成當地在美國國內或全球市場裡的生產價值,與先前提及的加工廠一樣。那對城鎮人民的生活來說,並非*必要*。

  當然,這不是說要排除當地農人的傳統耕作或簡單的加工、製造業。有些人比起能量效率,更重視農產品的生物多樣性,但更重要的是,昆蟲提供的蛋白質可以用來製作人工肉。而因為要在美國國內,使企業放棄專利權就有如單槍匹馬獵殺邪龍,比起進行不可能的任務,不如定期給它們餵食——使城鎮在某種程度上,仰賴大公司的專利產品,然後允許當地人士進行某種程度的維修保養。

  若要養內陸漁業,重點依舊會是電工技術,還有能否製作出平衡的水生植物加養殖漁業的互生環境。只想養魚的話,處理完電力分配與能源問題後,就可以實行了。

  火車提供的主要運載服務內容,將會以工業原物料、商品、各個城鎮所需的肥料,以及水。理論上,高效率的水回收能高達百分之百,但仍要考慮到,水資源的補充,以及急需的儲備用水。如此,或許能降低北美人口分散後的基礎建設費用。

  理論上來說,這種生產鏈的能量運用應該會貼近零碳排放。核能的多餘能量,能以重力塔或彈簧力學電池的形式保存,應付急需。或許,能將能量轉移至某種肥料作物的培養,或挖礦、電腦運算等等投資性使用。如果核能燃料是較容易處理的的話,小型化的核能廠就會是非常迷人的能源選項。

  接下來,就只需要網路,或衛星網路了。沒做這些食物、能量生產鏈相關基礎建設工作的人,可以找尋其他,依賴創意與知識為主的行業——可能是設計、娛樂、在家中接案的自由業或其他新興產業。

  那麼,這種理想的生活形式散播於美國鐵路城市時,會產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在2020年之後,人們是否會如此認真考慮,要以這種方法,減低對外界的依賴嗎?這種問題,就會是科幻小說會詢問的事呢。

 

 

 

 

 

 

 

【如果喜歡這篇作品,還請分享支持。也可以輸入右上角的訂閱信箱,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所有更新。】

arrow
arrow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