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是,探索網路上的各種稀奇古怪,以及個人反思、想法,之類的遊記散文。

  有些時候,會是單純的抱怨,也有些時候是我覺得普羅大眾對網路有著錯誤的理解,不過,我想大部分的內容,都會集中在我自己的想法上。也就是,完全不同於其他人的想法。

  如果讀著讀著,感到不適,還請暫緩服用。若感到反胃、心跳加速或精神緊繃,還請自行就近前往廁所嘔吐。

  至於兔出來的東西,或許我會有些想法,回饋我被給予的回饋。

 

所謂Internet,是人的網路,而非電腦的網路

  大家都說,「現代人都只和智慧型手機、電腦接觸,忘了與人交流的重要性,甚至忘了如何與人交流」。這個觀念,我認為是個錯誤。

  稍微接觸一點程式碼,就能發現所有在網路上的東西--不論是搜尋引擎,或背景圖案,或任何一個小按鈕,或一條不起眼的直線--全部的全部,都是人類的「創作」,都是人做出來的。

  換句話說,上網就是和人交流,只不過你是與人們所留下的痕跡互動。

  (現在已經有能自己寫程式的人工智慧,所以其實,我覺得不太適合強調網路中的人文痕跡)

  就像讀書,或是在荒野森林中遊蕩,沈迷網路不盡然會對社交技巧有所損害,但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就不具備社交技巧,那麼,他在網路中所學習的互動方式,將會影響到三次元直面的社交活動。

  這麼說來,網路的世界應該和三次元分開來嗎?

  我覺得,這就像希臘哲學主張靈魂與肉體的可分離論,原本是不可分割、一體兩面的東西,仍有些人主張可以分開視之。這種哲學思想上的分歧,將會造成現實觀感和解釋的不同,有些時候,甚至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網路和聲音一樣:彷彿空氣,它承載比語言更複雜的語言。而網路的世界--若能挖到普通人所到不了的深處--都是人所構成的。

  所以,我才如此重視「社群」和「論壇」。

  有了這個前提認知後,我才能講更直接、更現實的想法。

 

語言隔離文化

  我所指的語言,並非程式語言,而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語言--口語、文學的語言。

  在網路上,國籍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大家都會用英文。文化的背景,個人的經歷,還有價值觀的不同,全部都會染上美國和英國的語言色彩,所以不論人們之間的差異多大,總是能說出共通的語言。

  這樣就分出了兩個層次的網路:英語為主,和非英語為主的區域差異。可以視為,某種程度上的表層和裡層,除此之外,我認為也可以將英語視為網路常識的基準。

  若你能用英文在網路上混,基本上,你就具有在所有地方發言,而不惹毛其他人的能力。(或是你激怒了人,但那些對你不滿的人也不會覺得甚麼大不了,另一種可能是你被隔離在某些小區域之外,但你一點也不在意,因為這真的沒甚麼大不了)

  英語雖然不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卻是最通行的語言。然而,有另一個區域存在於網路……

 

  華語。中文又可分簡體字、繁體字和粵語。

  十年前我可能會說,網路上還有不少粵語論壇,但現在,因為興趣的重心轉移了,所以對粵語區域實在瞭解不多。

  我想特別提出繁體中文,也就是台灣,來討論。台灣不受中共的政策直接影響,所以能夠接觸國際,然而語言的限制讓文化交流產生不順,可以從觀察台灣的現象瞭解,在網路中,語言確實具有隔離文化的威力。而中文,自古裡來就有著隔離文化,或是將所有東西中國化的歷史。

  打個比方,我從來沒有用英文,在網路上和別人吵架。

  當宅男幾十年了,每天至少兩個小時處於英文環境,不論是聽是寫是讀,全都是英文。我看過許多很糟糕的東西,也瞭解不少非常傑出的人事物。和我一樣思想極端的人,半個都沒有,換句話:我隨時都處在與我想法不同的環境當中。即便如此,在我表達我的立場和看法時,我從來都沒有遇到過莫名針鋒相對的陌生人。

  或許有人會回應我,但他們都會帶著些與幽默,或認真專業地想要討論。從來,沒有一人,為了找碴而找碴。

  這背後的原因,大概是屁孩會自動被ban吧。

  然而,在使用繁體中文的網頁中,會有「熱心」「打抱不平」的人出現,毫無理性、拒絕交流也拒絕理解,用一行行文字試圖駁倒你。(有時簡體網頁也會有相同情況)

  當你想要闡述自己的想法時,他們會說:「喔,那是你的看法,但你就是屎,永遠都不會有任何價值。」若是你試著讓他們理解他們自己的立場,讓他們反思,想著說不定你們能找到理性的共通點,他們則是說:「那干我屁事,我就是想針對你。」

  就我觀察到的,做個小整理,我認為這背後的理由有以下幾項:「玻璃心」、「視打抱不平為美德」、「不理解言論自由」、「不理解網路文化」。

  「玻璃心」:網路在華語國家,算是比較新潮的東西,使用年齡自然偏低,屁孩的比例也比較高。有句網路名言是這樣的:你必須把使用網路的人的智商,除以十,才是他們在網路上的實際表現。快速的刺激反應,是網路的特點,造就了過度反應的互動模式,然而,如果增加網路的使用質量,玻璃心要素會自然降低,就和人們在三次元世界逐漸成熟。

  為甚麼繁體中文使用者,或普遍的中文使用者,會特別玻璃心呢?

  我想,這和自卑不安的民族特性有關吧。不知道為甚麼,他們總是想讓別人承認自己,似乎抱持著某些特殊的恐懼?(無法理解)(兩手一攤)

  「視打抱不平為美德」:打抱不平,話說,強暴強姦犯不是罪。人類大腦會想將不平衡的東西平衡,而欺負/受欺負的情況中,則是特別明顯。

  這一點,我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中有非常深刻的感觸。台灣人很好,很喜歡幫助別人,大部分的人都將此特點作為美談,卻都忽略了社會成本的問題--正向的社會成本,和負向社會成本一樣,都是消損的成本。

  資本主義,或說自由主義、契約自由,是民主國家的重要要素,而其中背後的中心思想,則是「義務和權利的平衡」。如果有權有利,其背後必須有義務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華文化的基礎的孔子,他所提倡的禮,也有著相同的權利義務觀念。然後,眾所皆知地,中國歷史上的人們不斷、不斷地扭曲這個平衡,到現在仍然繼續扭曲著。

  「如果不是你份內的事,若非必要,就不去做」,這樣一講,我恐怕會被人用石頭砸死吧。但這的確也是網路文化之一: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管理團隊,如果平台的管理者沒有動作,作為成員的社群,理應尊重管理者的決定和社群的共通規則。

  「不理解言論自由」、「不理解網路文化」:這個現象,總使我困惑萬分。明明台灣有著實際民主,義務教育中也有教導言論自由,但實際卻是個人所組成的集體打壓,還有不願理解、思考或轉換思維。

  我一直在想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也試著靠討論和對話,慢慢啟發路人的自我思索能力。前者,我有一點猜想,後者,是徹底的失敗。對前者的可能原因,我認為是失敗的高等教育所致,即使我現在進入國立大學了,理應身處於知識份子的階級,但周圍的人卻依然不具備反思的能力--人們單純地不願意思考,即使在大學中受到刺激,卻依然失敗地毫無果效。

 

  有些時候,我憎恨自己生在華語的生活圈。

  但這一切爭端,都只不過是網路世界的一小區域罷了,甚至不及皮毛的千萬分之一。還有更多,更美好的東西,更古怪的事物,隱藏在網路世界之中,等待人們去發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