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的作品相互比較中,觀察文學技術

  很多人講到,文學是質化研究、重視內心主觀概念而非客觀事實,或是說,文學作為文字語言的藝術與技術,是以主觀價值做為評判⋯⋯然後,客觀、現實的東西便不存在了。

  「閱讀」及「理解」確實是很主觀。就如語言,語言學習雖有文化教材能被視為身外之物的客觀基準,但說話的人的意思,還有聽話的人的理解、詮釋,都是主觀的人際互動。

  我想,問題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主觀與客觀同時存在,才會讓文學評論、技術的相關討論變得如此麻煩。

  講了這麼多,我到底是想說什麼?我之前寫過《狼不會入眠》(以下簡稱為狼)的腰斬——我那系列的結局相當滿意,但其漫畫的腰斬,確實情由可原。支援BIS寫的東西常被人們稱為「硬核」奇幻,硬核這件事,十分不同於普通的奇幻粉絲的理解吧:

硬核的奇幻不等於「好看」或「有趣」的奇幻。

  如果你將它跟《事與願違的不死冒險者》(或譯為「非自願的不死冒險者」,以下簡稱為不死)互相比較,你應該能更完整理解實情。

  《狼》當年的漫畫版是月更;頁數大方一點算25頁,16話共有400頁。

  《不死》差不多是兩、三個月更新一次,最近變成月更;頁數不等,同樣算25頁,49話時總頁數會輕易超過1000頁,而這還沒算入外傳。目前仍在繼續連載中。

  這兩個故事,大致上都算是YY的力量幻想(power fantasy)。意即,主角非常容易秒殺敵手,劇情非常喜歡玩力量差異,特別強調主角的力量何等巨大。

  因此,我會說《狼》最有趣的戲份其實是社交互動——因為在這些劇情中,主角的戰力基本上不會位於中心。力量幻想的戰力差距不會構成衝突,或應該說,其構成的衝突不會對主角造成阻礙,所以故事性就不會落於角色身上⋯⋯除非你想走社交戲。

  《不死》最有趣的戲份,是角色對世界觀的知識跟實驗探索——就算主角不會死也不重要,重點是我們是否能跟他一起探險。

  兩個故事同樣有「建國」的相關戲份。

  兩個故是同樣很早期就有女主角出現,男主的情感也都十分遲鈍。

  然而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我認為,應該是他們對喜劇角色(comedic characters)的處理。

  《狼》除了主角,所有角色都能被故事拿來開玩笑。主角這個死木頭腦袋的視角,決定了「硬核」的性質,使故事僵硬地呈現奇幻世界觀,但對他來說「悲劇」、「喜劇」都不存在——他只想探索迷宮/地下城。

  這種做法並非不好,但我會說,這種嚴肅奇幻就連在北美等西方世界裡也不一定能行。這種做法,在D&D裡也不一定能行⋯⋯你若活在七、八〇年代的話,《狼》很有可能會超受御宅族歡迎,因為那年代裡的跑團主要都是跑地下城,城鎮的戲份幾乎不存在——他們的世界觀時間流逝速度會跟現實同步,因為有太多人想跑團,DM必須應付的玩家人數太多,玩家組成也十分隨性。

  但擺到現當代?擺到2010年代或2020年代?

  只跑地下城,應該是給老人的懷舊風殺必死吧?難怪我會覺得,《狼》最迷人的部分絕對不是地下城呢。

  要認真討論「奇幻小說」的話,《魔戒》有大量歌曲,哈比人旅伴之中很多角色都會開玩笑、講故事——如此看來,「喜劇」的輕鬆風格便是現代奇幻必備的要素吧?如果你真想要完全走「嚴肅」的話,我會建議你混搭其他類型,如愛情、懸疑、恐怖等文風,如此一來,你就能夠開發文本的其他面向。註1

  而《不死》就算主角相當木訥,所有角色都能開玩笑,或演出笑料段子。

  這一點,在它的小說版裡特別明顯。而在這時候,就要講《不死》的小說版與漫畫版的差異了。

 

.從改編版本的比較,來看故事技術的差異

  從結論上來說,《不死》的小說非常難看,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缺乏編輯

  你會在他的文字中看到許多會推動劇情的要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出現。有些時候,甚至會連續出現在先後兩章——就好像,作者以為讀者沒辦法自己翻頁閱讀前一個章節呢。註2

  你也會看到他在推動劇情前,才會給出推動劇情的要素。這種經典作法就是惡名昭彰的「回憶殺」:在殺死角色之前,特意打出賺人熱淚的背景故事。這種編排往往會出現於連載作品,因為作者難以預估哪些角色會死去,哪些角色需要先演出背景故事。

  漫畫版的畫師有兩位:漫畫的中曽根ハイジ,跟(似乎負責很多人設的)插畫師的じゃいあん。《不死》的漫畫版幾乎解決了小說版那兩個問題:它會重新安排劇情要素的位置,刪減重複的橋段,也在背景中放入配角們的互動。

  一來,讓角色更生動活潑,更有活人的感覺。二來,讓故事能變得更精簡有力——漫畫版的《不死》感覺像一連串的冒險者生活,而小說版的《不死》像是比較有趣的流水帳日記。

  如此可見得丘野的原作網路小說的味道,並沒有因為文庫化而好轉⋯⋯連已經不怎麼在意動漫文學的文字藝術性的我,都能吐槽他的文筆?這個情況,恐怕與《狼》被腰斬的境遇十分相近。

 

  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一部分當然是作者自己有問題——他們對於故事的編排選擇,在我看來是過分偏頗、無法正確認知到閱讀時的觀感,甚至可能會阻礙人們理解他們的作品。然而,我不認為這些情況,會是他們的錯。

  這絕對是出版社編輯的錯。

  編輯沒能理解為什麼這些故事會受歡迎,自然就沒能理解它們需要做出哪些改動。而更悲劇的是,有些人似乎沒明白我的評論幾乎是針對寫作技巧而論,是要讓其他人學習、掌握寫作技巧,這些評論並非作品本質上的優劣評價,但他們連這種事情都看不出來。想一想,如果這些人就是讀者的平均素質,編輯也是此種讀者出身⋯⋯那麼我不檢討出版社,我還能檢討讀者嗎?不可能吧!

  任何文學作品——就算是一口氣寫成的詩詞、散文、小說——全都是經過無數次修改、斟酌、推敲後才會產生的「產品」。

  針對本質的那種評論,不會有多少意義可言。每一個版本都會有所不同,我只是針對特定的市場版本進行評論,創作者或同人寫手都可以自行改動⋯⋯然而,能改卻不改,或改動幅度不夠大、改動內容不夠精確,才是最大的問題啊!

  ⋯⋯當然,如果你能無視這些問題,你就能享受這兩個故事了。畢竟我也能咬緊牙關撐過來了,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能接受《事與願違的不死冒險者》吧。

  我的評論到此為止。我不認為我需要再多做評論,畢竟,《不死》的故事沒有很複雜。若我要從丘野的書裡獲得更多東西,我就必須要從其他角度來看這個故事,而那些角度會看見的東西不能拿來說嘴,而是應該用於實踐、實驗的事物。

 

.考察內容:複製《事與願違的不死冒險者》的(漫畫版)故事結構

  我之所以想用《事與願違的不死冒險者》當作這次考察對象,是為了掌握他的輕鬆、低質量、長篇小說寫法,也是因為他跟《狼不會入眠》一樣,是以「世界觀」作為主體的小說。

  這種故事,現在還滿常見的。我已經收集了其他幾個類別的作法,比如《學習之母》的那種,拉長時間軸來配合世界地理幅度的設計,比如《邊境的老騎士》的那種遊記式寫法。我現在是想要一個,是以角色發展與成長為主的故事結構。

  《不死冒險者》雖說YY成份很重,各角色的人際關係非常單調——不盡然膚淺,但確實十分簡單——魔法系統非常普通而無趣。我認為,他最有趣的地方,是丘野對世界觀所做的功課。

  他的作法,是氣力、魔力、聖氣的「物理性」瑪那,因為這些超自然力量跟物理法則共同作用——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力」——所以魔法與魔法生物背後都有著演化史,換句話說,這就只是普通的演化學世界。我說他的魔法作法普通而無趣,是因為大部分奇幻世界觀都會這麼做。註3

  只不過,他的龍的設計非常有趣。

  我一開始以為那些龍都是混沌、異於自然的生物。這十分明顯是我的誤讀。然後在我的誤讀下,我有了屬於我自己的創作。而在誤讀後,我仍想繼續使用他的作法,所以我就回來看他是如何發展劇情了⋯⋯你從前面的評論,大概就能看出我並非十分滿意吧⋯⋯

  我稱《不死者冒險者》的劇情結構,為「性質與物件複合式劇情觸發系統」。我非常有可能放棄這種命名方式,所以別太在意這聽起來很強的東西。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新的劇情觸發契機,是由新的角色、道具、地點等等物件的性質之下,進行轉變後才會出現」。

  他的劇情結構,依照這種觸發系統來理解的話,大致如下:

  為什麼主角變成不死者?因為他死了,然後蘇生、成為不死者骨人。
  為何能復生呢?在這個問題出現時安插角色背景,在背景裡安插世界觀歷史設定。
  為何不死者可以使用聖氣?這裡安插角色背景,在背景裡安插世界觀歷史設定,在歷史設定裡安插魔法體系設定。
  
主角變成屍鬼之後,能力大增。因為能力大增,所以被當地吸血鬼貴族找去談話,進化成吸血鬼。
  因為「吸血鬼貴族」的出現,開始增加吸血鬼生態與派系設定,加入外來吸血鬼,並在這裡安插反派角色背景,在背景裡安插世界觀歷史設定,在戰鬥與衝突中安插魔法體系設定,在戰鬥結果裡安插吸血鬼貴族的歷史設定,在歷史設定中安插主角隊伍的目標。

  這種劇情設定有非常強烈的「事件感」——角色的行動,往往有十分直接的轉場契機。

  它的歷史設定,往往也會影響角色的台詞行動動機

  而魔法體系的探索——就算可能淪為背景填鴨——靠著男女主角的探索跟實驗,往往是跟主角的身體有關係,所以,我們就會在意魔法的相關背景知識。

  「事件感」的其中一項好處是,所有事情都能彼此環環相扣。事件能自然生長、發展。

  壞處是,你的每一個章節都會缺乏明顯的目標(除非你特意設計人物主題或事件的主題;《不死》的做法是冒險日誌的流水帳),你必須添加一個或數個,角色明顯必須跨越的障礙。如果你看原文的章節分配,你就會發現丘野的大「章」,是以地理位置、角色設定(身分)為主軸,偶爾會出現一些較抽象的主題。

  所以,我才會說他的作法是日常番的流水帳啊。

  缺乏目標也缺乏障礙,你就會缺乏衝突。

  也就是說,《不死》並非以「衝突」為主要的寫作枝幹。我們就無法直接用西方的故事衝突論,來分析他的故事了⋯⋯換句話說,《不死冒險者》應該會被分類於「日常」的類型。與此相同的問題,也有出現在《因想當冒險者而前往大都市的女兒已經升到了S級》裡——我認為這是非常普遍的日本動漫文化現象:動漫作品的最高平均值,就是要將日常景色傳遞出來。

 

  為什麼會是他們的平均值的高標,會是這種樣子?

  我不是很清楚,畢竟我這是在《Trash Taste》上聽來的說法。這背後可能的原因有:一,藝術創作必須以「日常」、「普通」作為扭曲與創意的基準線,但漫畫創作的入門門檻太低,導致創作者必須在變成專業、職人之後才能抵達美術訓練的基準線;二,大部分人能理解的衝突,都是十分日常的衝突;三,專業創作者每天都必須創作,自然而然,就只能寫出日常的情景。

  畢竟,並非所有人都能將「普通」、「日長」的對象擴大到《電鋸人》那種全以角色塑造為重的程度,或是以《火拳》的異常景色來表現這些衝突。用「神作」作為關鍵詞來搜索的話,或許你就能看見大半被推為神作的動畫,都有著非常「異常」的劇情或設定。

  日常並非不好,只不過,這種步調會缺少急切感。沒有急切感就沒有速度。沒有速度就會讓人感到戲份在拖沓。拖沓的作品,讓人感到浪費時間的話,就會增加棄坑觀眾的比例。

  然而,或許這種,確實能讓人慢慢堆疊既有設定的作風,特別適合每日更新的《事與願違不死冒險者》吧。

  如果我想做日更的話,或許,就會參考這種做法了。

 

.側記

註1我歸納出的公式如下:類型小說難以單靠某一類型的寫法來撐場面,你必須混搭其他類型或寫作風格,如奇幻,兼備愛情/歷史/社會寫實/偵探/青少年/學園/恐怖;恐怖類型,通常會混搭喜劇搞笑,或悲劇,悲喜二選一或兩者同時兼備都可以。科幻與愛情,是可以單一存在的類型小說,然而這種科幻往往會近似於古典科幻——單純提出科學幻想與邏輯演辯——愛情類型則會著重角色成長,所以會向社會寫實靠近。

註2:或是說,就好像作者知道網路上看日更小說的讀者,會懶得點開前一個章節、仔細讀文字細節。這位作者的故事非常水,但我感覺他比較算是無法深入閱讀的那種人,所以自然而然就不認為讀者具備細讀能力

註3:我所期待的「非單一能量源魔法體系」必須是「不同人以不同要素,才能使用魔法」,比如魔法所引發的火焰,可以是元素使的火焰靈,可以是戰火英雄的硝火故事,可以是道具使的發火儀器,當然,你也可以用普通的打火機或火柴點火。《不死》那種物理世界法則般的瑪那,只要存在於那個幻想世界裡頭,就可以取得瑪那,如此在以文字呈現奇幻世界時,所有人都會站上相同的起跑點與跑到與終點。難道,不能因為某些事物的不存在,而獲得魔法力量?比如一位附身師,在體內創造出可以容納細緻煉金性靈的空洞,吸取「冰冷」之後,同樣不也能引發出「魔法火焰」嗎?嘛,那並非《不死冒險者》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也沒辦法要求太多呢。

 

 

 

 

 

 

 
 
     您可以現在獲取免費的VPN訂閱月份:Shurfshark
  我自己也在使用Shurfshark——它是現今的VPN之中,匿名性與價格CP值最高的選項。
     容量無上限備份服務Backblaze,也同樣能支持我的創作喔~
  Backblaze救了我不只一次,而且,他們擴充我當時所訂閱的服務,讓大家能將備份空間當作Dropbox那樣分享資料,只不過⋯⋯他們沒限制備份上限。

了解更多有關訂閱以及支持方法,或直接前往下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