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多少算是我寫給自己看的東西。就像其他不得志的網路寫手那樣,自我督促,妄想著世界可能的形狀。

  我無意在這裡自慰。說著,我寫的東西有多好、多精彩、多麽地獨特、無法被取代。那些事情,一點都不重要。我只是想寫故事罷了。我想寫詩,想寫小說,想寫劇本,或極短篇,或韻筆,或簡單直率的直球鋪陳。我想寫冰山一角,想寫極大細節主義的拉里拉雜流水帳。

  而回想起來,我似乎了無長進。

  在當學生時,學習和上課就是我的工作。工作時,我想寫小說,寫小說時,我想死/離開這個世界。死不成,就只能盡量讓自己脫離原本的身分、位置、能力和體驗了⋯⋯創作於我而言,說白了,就是這樣而已。

  然後,現在我多了個人情債,道義上的債務。

  「如果我曾經受惠於他人分享的『浮游性文化資本』,為什麼我能認為,自己不必付出相同或相等的代價呢?」所以,這是個我償還債務的旅途起點:認知自身債累沉沉,艱辛萬分。

米價牌子的陰影,講述著殭屍的勞苦。
「不過是一張紙。」貴人如此說。
價碼的重量,不以金錢計算,
而是算著你對黑與暗的忠誠。

  在開始之前,我想重複一個,我從YT上某位類型小說作者演說中所偷來的,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思考題:

  如果你可以當上JK羅琳,你想當哪種JK羅琳?

  是那個,能呼風喚雨,自由揮灑金錢也不必煩惱,想拍一個極其昂貴的電影時也能任性自己一人獨佔劇本之職,那一位JK羅琳?

  還是那個,苦苦熬著了無分文、必須工作獨立養活自己和強褓之中的女兒,能哄女兒入睡時就能歡欣寫作,在咖啡店裡用免費的電,擠出寫作的時間,拼命碼字的那一位JK羅琳?

  如果你想當第一位,那我個人會勸你,先賺錢,先立名,之後再來寫書也絕對不遲。

  因為以台灣人這尿性來看,網紅達到這目標的速度絕對比任何認真的寫作者都還要快。這樣,還不如先當網紅,再來寫作,不是嗎?

  而第二位JK羅琳,就算她絕絕對對是十分悲慘抑鬱,我想,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在她的人生,除了女兒的生存成長外,了無方向、無所適從之時,卻只有寫作這件事,是少數的不變常數。在混亂與絕望深淵裡,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回歸寫作,回歸《哈利波特》這個故事。

  如果她成功出版了,但這部作品從沒有熱度,我相信,她還是會繼續寫。

  只有想成為第二位JK羅琳的人,才會持續寫作。

  這些演說、心得分享的總結,是為那些即使抑鬱不得志,卻還是想要繼續寫作去的人而寫的。

  因為,不論你有沒有成功,或能否靠寫故事來生活,你都會繼續寫故事。

  ⋯⋯寫故事。如此一氣呵成的語彙,直直淌露了我們的心聲。

 

・簡介資訊來源

  主要來源,是YT。特別是英文世界的獨立出版作者。

  搜尋關鍵字有「indie writer/author」、「full-time job/writing」、「full time writing 2 years review」等等。

  台灣類似的資訊,是有不少創作者願意分享自己的收入來源,甚至也有人願意開班授課。但要認真看數據分析——能讓我們撇清開班授課的利益衝突——並看看每個創作者,從認真起步到能全職寫作,以及全職之後的發展,還是YT上的資訊比較空開透明。註1

  出版紀錄,在民主國家都是公開透明的東西。大家一查,就能知道你曾經掙扎過多少年,再者,這種話題多半沒多少流量可言,就不能炒作,也沒有炒作的利益可言了。

  或說,你若懂炒作,就不會在YT上當個沒多少人氣可言的作者。

  在我看過的四、五位作者之間,他們有以下幾點共通之處:

一,所有人都沒多少流量可言

  流量最多的影片,累計觀看人次只有兩萬到四萬人。以書評為主要性話題的Booktube來說,這種人氣算很不錯了——問題是,上述的那些關鍵字可能屬於他們頻道上最受歡迎的影片,所以,確實沒多少流量可撈。

  至於那種平均四萬以上的Booktuber,就算是業界大咖,他們才懂得如何追逐潮流。這些數據和書本、評論的好壞沒多少關係可言,而只看油管主本身製作影片的功力。若要更細分、進入作者圈子的Authortuber,那我幾乎可以說:會寫小說的人不會有時間做影片,會寫影片的人不會有時間寫小說

  就連奇幻大咖布蘭登・山德森,他也只有在進度報告、廣告行銷、採訪和簽書時的閒聊,才有時間做影片。

  「寫作」這種事情,幾乎會和其他所有事情衝突。

  你在讀書,就不是在寫。

  你在查資料,就不是在寫作。

  你在做家事、打卡上下班、做愛約會、旅行冒險,就不是在寫小說了。

二,所有人都非常認真,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我看到的數據中,所有人都不是一年、兩年就飛黃騰達。甚至能說,就算兩年這樣短時間的前期可以賺錢,大部分人的數據卻得等到四年以上,才能承擔起全職的收入,或穩定到可以全職。至於全職的標準是什麼,就得看個人的生活所需了。

  而在這些成功的倖存者之中,每個人都會把寫作時間拉到最高值。即便有全職工作,一天至少仍得寫滿三、四個小時——午休寫半小時到一小時,晚上回家也至少把空閑的時間,全部貢獻於寫作。

  如果你有家庭、小孩要照顧,就得將自己的寫作時間明確分割,並跟親朋好友講清楚寫作時間的神聖、不可侵犯。

  有些人的工作日程,是以字數計算,有些人是算章節,有些人是算工時,但不論如何,他們都一致地把時間心力貢獻於寫作。甚至也有人,完全捨棄寫作以外的嗜好,並醉心、投身於類型。

  而只要持之以恆,就沒有人想打斷他們的寫作了。

三,經過兩年,在所有人開始放棄時,營業額才會有轉機

  說起轉機,不過是「開始有人注意到你在出書」罷了。

  在開始上述強度的寫作之後兩年,到底有多少人能寫到夠自力更生?就我看到的數據,就是百分之百——數據都是油管主的成功經驗分享,當然是百分之百了。這些人堅持不懈了好幾年,都空閒時間用來寫作,他們當然能靠著寫作賺錢、養家活口。這就像朱宥勳說過,經過文學圈子的入門階段之後,站穩腳步的人,自然能成為文壇的中堅分子。

  此外,我們也必須提醒自己:這些油管主都是用英文寫作。

  他們的主要客群是在「所有能讀英文故事」的閱讀大眾之中的,「會閱讀他們所寫的類型的讀者」。

  就語種來說,再也沒有比英文更國際的語言了。暫且這種成功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政經基礎,才能造就這樣的成績⋯⋯我們要實際一點。

  這就該提起他們的出版管道。

四,仰賴積累和頻繁出產

  大部分的獨立寫作者,都是靠電子出版來支撐創作。

  一來,你超過三個月以上沒有推出新作,讀者就會忘記你。

  「三個月」這數字沒有科學方法的統計根據,但考量到現在這時代裡,所有人都能寫任何東西、公佈任何作品,過往的「三個月一集連載小說」實體出版傳統,很可能是無法適用於現當代的讀者生態。

  二來,電子書的製作非常輕鬆。

  我個人現在的寫作,多以純文字為主要媒體。Notepad、Osidian之類的軟體就足以應付所有創作。如果還需要另做筆記,紙筆也很管用。

  而純文字的檔案,既可以轉成word、html,然後再轉pdf等檔案形式,當然也能直接用pandoc等程式轉成epub。若想走正式出版,看看政府的ISBN要求之後,調整epub的程式碼版本,不用附圖,也能直接出版。

  若要印成實體書?

  Oh boy.  你這會揭開了超級複雜的「出版」界的潘朵拉之盒呢。

  首先,你會需要排版。我假設你已經在編輯原稿時完成了校對,排版可在三校後送印⋯⋯我這輩子不是沒遇過這種稿子,但原作者、編輯、排版人員這三種職位之中肯定會有人出包,讓校稿超過三次後,才能送印。

  再來,送印之後打樣。當然,這也假設你已經委託好了插畫、封面、美編設計等等,也都在送印前全部校了。

  再再來,打樣沒問題,開始印刷、送貨。印刷後,就要開始大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請問,庫存放哪?誰負責物流?良率太低、出包之後,該怎麼辦?

  身為獨立出版的作者,假設你沒錢請工讀生,就只有你自己負責庫存。你當然也要負責包裝、寄送——這是假設,你已經有讀者肯付錢、讓你寄送呢。

  最後,當你的讀者收到你的書,一翻開,發現錯字錯句。或是考據有誤。或是劇情、設定不合邏輯等情況。你是要收回第一刷?還是要等第二刷的時候再修正?

  這些麻煩的鳥事,在電子書的便利更新下,會全部消失。

 

  這樣看下來,結論似乎十分明顯了:你身為一個獨立創作者,想要全職寫作,你就必須每天寫作,在寫作之外不能有其他娛樂;你必須不斷產出作品,也要堅持這種生活兩年以上,然後,你應該會慢慢看到有人開始關注你。

  寫小說,就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樣——如果你工作兩年以上沒有被加薪,若不是你的老闆有問題,就是你有問題。

  我之前說過,寫作者的年資——或成長階段——是以「五年」為一個單位。要等五年過了,一個人的文風或對「故事內容」、「呈現故事的文字」的掌握力才會有所長進。然而,我認為上述的寫作策略,應能將「五年」縮減到「兩年」。

  集中式的訓練,不斷高強度的練習,再加上一點點個人的才能還有機緣巧合,外加上——所有創作者理應具備的——對類型的熱愛和關注,兩年其實算是剛剛好而已吧?

  這些獨立出版的作者,還有我最近在YT上看到的、已頗有成就的作家們,都會分享到這件事:

  不論你寫得有多爛,都不能讓人無聊

  這種寫法,你自然知道自己會出產垃圾,但,這不代表你可以停下來。你必須相信這種磨練的過程——或是,你可以單純喜歡寫作的過程。一等你明白自己會寫出垃圾,那麼,只要追求「不無聊」就足夠了。

  努力寫作,一直寫到有人注意到你,這似乎就是必然的結論⋯⋯或者,你也能選擇直接放棄追求全職。

  反正,如果寫你喜歡的東西,以你喜歡的步調創作,這些才是重點的話,你從一開始就不必像這些人一樣,對「大量產出」抱持著瘋狂的迷信與崇拜呢。

 

・其他重要話題

  有很多作者們分享的心得內容,我都沒在這篇文章裡提到。

  但老實說,接下來的「話題」,只要有認真在寫的人都一定會發現吧?這些都不是很深奧的道理,也不必有數據佐證。不像寫作經營策略這樣嚴肅呢。

  比如,話題之一。

  因我找的小說作者,都是在寫類型,類型的研究就是必須滿足的條件——你不僅需要知道類型的發展歷史、目前的主要特質,也必須去預測未來可能會受歡迎的內容。

  這不是說,你一定要迎合讀者,但付錢的就是大爺。如果你想要營運,就無法避開這樣面向。

  話題之二:行銷和廣告都不是成功的必然條件。

  有廣告,當然是好事。這代表你有資金可以投入生產成本。但是,實際的倖存者之中,也有不需要主動自我宣傳,也依然能在商場上獲得足夠盈餘的案例。再者,行銷廣告又是另一種策略,使用這種手段就表示你必須學習的課題定會增加,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花時間在「寫作」以外的業務上。

  話題之三:這些人都遠遠不及布蘭登山德森或其他知名的奇幻作者那樣,壓倒性的名氣和商業獲利,但所有人都是「專業小說家」。

  這些案例可以複製到台灣嗎?老實說,我不知道。就連北美市場能否複製,我也不確定。

  然而,我已經看到台灣有人利用這種策略,來滿足全職寫作所需的營利。而話說回來,那個人也有開班授課,聽說也有學員成功複製她的營運模式。所以,未來並不是毫無希望可言。

  我們也必須更近一步探問:可以成功複製,是件好事嗎?我不清楚。說不定,有人認為市面上已經有夠多垃圾,增加垃圾,只會污染我們的文化土壤。當然,就會有人說,增加垃圾不會減少神作的比例,而我們不是一直都想讓作者有空間成長嗎?

  我會說,「垃圾」是台灣創作者所需的成長空間。連糞作都不讓我們寫的話,台灣就真他媽的沒救了。

  話題之四,會更深入品質問題。

  本文所談及的方法,自然而然,會產生許多糞作。這是無可避免的結果。而我在看過這麼多人的說法後,對於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的你,建議這麼做:

  寫完一部作品後,先沉澱三個月,然後再重新拿出來,並做出一份編輯方案的報告書。

  之後,你要花幾千塊錢,請編輯幫你進行發展編輯——你會需要幾個要點回饋,比如:
一,編輯認為這部作品想做什麼,想讓讀者心中有哪種情感;
二,這部作品是否有成功完成它的目標;
三,若有成功,是在哪裡,若有失敗,是在哪裡,且如何失敗?
四,編輯作為類型的讀者,最喜歡和最討厭哪些部分?
五,如果要編輯來進行審稿的修改工作,會如何修改?

  在你自己的報告書裡,也同樣得給出這五個問題的答覆,然後,你便能和專業編輯比較你倆的編輯功力。

  如果你覺得對方的編輯方案比較好,你下個作品就能繼續請他幫忙⋯⋯直到,你的報告書跟他一樣好,或比他更好。而如果,你覺得他的報告書比你差⋯⋯那你幹嘛繼續花錢請他?

  有時候,編輯的金費不能省,但我也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撥出這種投資額。所以,不論你的工作日程壓得有多緊,你的作品都必須經過編輯——在小說或任何文字形式的故事創作中,「編輯」才是本體最重要的過程。若作品沒有經過編輯,我們這些文字匠,就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話題之五:新讀者是必需開發的資源。

  讀者就像作者,隨時間流逝,大家都會成長、變化。

  而在作者成長時,我們無法保證讀者成長的方向和速度,能夠百分之百和作者同步。

  我相信,會讀到這裡的讀者,應該都有算過「我在理想價格下,要有多少死忠粉絲的支持,你才能持續創作生活?」

  我自己算的時候,結果通常會落在兩百至一千人之間,但在那些我看過的獨立創作者之中,其中一位相當有名的女作家,她如此說:你永遠都得找尋、接觸新的讀者

  原因十分簡單:因為,你沒辦法保證一千位死忠粉絲,會永遠保持在「一千人」的總人數。

  你需要不斷鑽研類型的故事,不斷催逼、探索類型的新舊疆界,還要不斷去接觸與你相近的讀者——不論是實體面對面接觸,或網路上的接觸,或是類型文學上的遠近交流。

  你確實不需要刻意迎合讀者,然而,如果你無心擴展自己的受眾群⋯⋯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他們或許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的感受,卻也絕對知道你想做什麼——你的粉絲會最先發現你不再想要進步了。

  最後的額外話題,會是預設立場的告誡。如果有人想說:物價飛漲,大家都不花錢買故事來看了,你怎麼能這樣鼓吹大家為了賺錢寫作?

  首先,我一開始就說了,這大都是美國經驗。要移植到台灣的話,兩年的成功期,我會估到五年至十年——換言之,一個美國作者估算自己要十年才能全職寫作,跟我預估十年拼了老命努力才能勉強過活,這二種說法具備完全不同的意義。

  再者,我不認為經濟的蕭條和獨立出版的作者能否成功,這兩個議題有直接的影響關係。

  台灣的創作者之所以難以生存,是台灣產業市場的資本的問題,不是整體市場的熱度問題。在疫情期間,台灣出版市場有變化,成長已經沒特別顯著,我不認為一、兩波惡性通脹,就會有多大的區別。

  而要說整體經濟的影響,應該要說出版形式的變化才對吧?假設,大家都這樣認真寫作,網路連載的形式就可能取代傳統出版和電子書的出版。因,要談高頻率連載,或以一個月一本書的速度進行創作,訂閱制通常會採取較低的平均價格。大家也會為了收入的穩定,優先訂閱制的這種措施,此外,訂閱制在某些程度上,也能取代社群經營方面的行銷宣傳。

  但這種說法純粹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基礎。或說,實踐的案例不夠多。

 

・後記

  我打從心底相信,不論我做什麼說什麼,都不會讓其他人喜歡我。

  有心服務他人或愛人如己,也不會有所區別。事實已為我抉擇,而今後,不論我做什麼,都會位處邊緣。掙扎無用的話,就不必存心掙扎了——我已經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繼續做我在做的事吧。

  而就像我寫這篇文章提醒自己,該以多少數字為目標,我也必須提醒自己:我所做的事,絕對沒有我想的那樣重要。

  寫故事,不需要受歡迎。

  這世界上真正能理性衡量的「價值」,只有市場的交易價,那麼,只要沒有人願意為我的論述或作品提供代價,這些東西都不會具備任何丁點價值。如此墜落至深淵時,落體也能獲得完全解放的自由。

  想像一下吧: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位單親母親,她看起來一團糟,生活完全環繞著孩子轉,她沒有穩定工作,只有靠著社工的扶持和失業補助金的救濟,才能勉強不必流落街頭。她告訴你,說她每天寫了多少字,寫了什麼樣的故事,也拿出她的作品給你看。

  請問,你會重視她,或她的作品嗎?

  我若面對她這個人,會告訴她:我深深同理妳的痛苦。我很慶幸自己有工作,甚至在加班回家後,也能擠出時間寫點東西。我和妳一樣。我們都只是想寫點故事罷了。

  但老實說,我不認為這個世界,或這世界之中的任何人,有義務要去在意她的任何言論。其中,當然也包含她的故事與文字。

  那自然也是我的現實。

  「我不需要受歡迎,我只需要錢,還有繼續寫我想寫的故事。」

  獨立出版的成功可能性,僅僅是個催促我繼續寫下去的藉口,如此罷了。

 

・側記

註1當然,若要開始質疑YT油管主的資料正確性,就質疑不完了。我個人會傾向於相信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人,過於台灣人,不過這是我個人對這兩種人的文化的理解,並不能為真實表述。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逛逛本分類:
      《MDT的隨便小說課》。】
 
【如果想隨時追蹤本網誌的更新,歡迎追隨電腦版右上角的RSS訂閱。】

 
 
     您可以現在獲取免費的VPN訂閱月份:Shurfshark
  我自己也在使用Shurfshark——它是現今的VPN之中,匿名性與價格CP值最高的選項。
     容量無上限備份服務Backblaze,也同樣能支持我的創作喔~
  Backblaze救了我不只一次,而且,他們擴充我當時所訂閱的服務,讓大家能將備份空間當作Dropbox那樣分享資料,只不過⋯⋯他們沒限制備份上限。

了解更多有關訂閱以及支持方法,或直接前往下方⋯⋯
抽籤短篇集〈鬼蜮愛人〉傑克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隨性 經驗談
    全站熱搜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