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十二月,文化部總預算的新聞公佈出來之後,我就在思考想到這件事了。但我正忙著趕打工的各種事,一直忙到現在,而到了這幾天的預算新聞炒作潮,我依然認為,我當時選擇優先「魂系所需的文學技法和要素」或「近況更新」是正確的。

  因為,我的結論並沒有改變。

  只是多虧了眾人的發言,我能為我的結論多增添一點,冷漠算計之外的色彩。

  從台灣的整體文化,以及我所知道的台灣創作者現實來說,我永遠都會支持「民主」的實踐方式——真真正正,由人民發動、由群眾主持的人類社會活動。我之前想實踐這種實質、物質上的民主,現在也還是一樣。

  我想將理想化為現實,而我到現在還沒有實踐,單純是因為我沒有時間。

  人情債務、物理和生理上的條件,都框限了我。

  如果計畫順利進展,我覺得自己甚至不該寫這篇文章才對。

  我該直接以行動,做到這些人做不到的事。

 

  從結論上來說,我看到立法院砍了文化部預算,有兩種感慨:

  第一,預算減少,台灣創作者能得到的資源就會減少,市場上流動的資本固然也會縮減。

  這是很可惜。

  第二,在多年來的補助下,台灣人真的有做出我——或我所身處的類型小說、御宅場域的我們大眾讀者——發自內心鍾愛的作品嗎?我認為,並沒有,但我對此沒有感到不滿,因為許多台灣人都是看本土和外地的作品長大的,我們就是喜歡「海外」的品味,即便缺少本土作品,依然可以保持我們原本的文化素養

  刪了這些錢,是在做我們十年前就該做的事——即時止損,重新思考戰略。

  2014年曾經是台灣奇幻的轉捩點,是私領域的商場的絕對失敗。而到了現在,我不認為瀟湘神、之前在圈子內挺紅的邱常婷,能讓場域內的對話持續進行。

  對我來說,這就成了資源利用方法的問題。

  這是個,我們有沒有可讀的問題。

  只有「書本已經存在,且能被閱讀」的這個條件之下,讀者才會存在。而如果政府的補助對象不願意滿足這個條件,那麼,台灣人就會進行台灣人最擅長的事:跑去看其他文化場域的作品。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已經能解決的問題,可是他媽的沒有一個台灣的創作者,願意去使用能化解問題的方法啊!

  如果我們已經知道,建造數百個兩公尺寬的小swale,就能有效遏止非洲沙漠的擴大,幹嘛要花大錢建造水庫?

  swale超便宜,老人、女人、小孩都可以建造。為啥要動用國家機器花大錢,去試圖綠化台灣的「文化沙漠」?註1

  從結論來說,我認為文化部的預算是應該要砍。

  從民主的實踐來說,也必須砍。

  若台灣的文化想要有所發展,首先,必須讓那些擁有資源的人,將他們的資源共享給台灣全體大眾。有能力產生資源的人,就該為社會有所貢獻。若不這麼做,遲早會有更強勢的文化圈子優先釋放他們的資源、作品,到時候台灣想怎樣補助,都不會有用的。

  現在的補助就沒啥小屁用了,你怎能叫我這個納稅人,去期待2008年的奇幻爆炸在二〇二〇年代重新上演?

 

・台灣人到底在看什麼?

  在一片針對藍白砍預算的罵聲裡頭,我實在不明白,這些人真的知道台灣人在看什麼嗎?

  比如,說說公視好了。

  讓公視關台,就好比日本政府拔掉NHK——這恐怕是全世界的人,都公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然而,這讓我感到疑惑:台灣現在有多少人家裡還有裝電視?

  大家不都是看YT、抖音、網飛、迪士尼、愛奇藝,或是上巴哈姆特看動畫,或是自己去看盜版、遊走法律邊緣的東西?若要拿NHK來比對的話,我們的公視曾經產出大河劇這種,大批民眾都愛看的成果嗎?

  或甚至是文化幣預算的刪砍,大家去書店消費是理所當然的——要說到平民老百姓的文化消費,當然就只有書店了。所有戲劇、舞蹈愛好者都知道他們的圈子有多麽小眾。說什麼,集中圖利書店是不應該的,就是在努力找藉口的狗屎爛話。

  但身為消費者,看到書店少拿納稅人的錢,我認為非常合理。

  所有人都知道,大家去書店就是要去買文具。

  買書,上網買就好了。

  若要去實體書店買書,很抱歉,今年早就已經不是2014年了。滿牆書櫃的小說全都被投資經驗、心靈雞湯給佔滿。而那,就是當今的台灣文化的景象。

  我在高中時,每週買兩本小說。

  而我出社會以後,每當我小看小說,首先,我會先看看有沒有線上的免費觀看版,若沒有的話,我會去看看圖書館庫存。不過,大部分時候我都不會走到第二步驟的圖書館呢——網路上的好看作品如滿林樹木般豐滿眾多,而反觀,現在台灣人寫的作品⋯⋯

  我這樣說吧。

  假如台灣人從小看的東西,正如本土和海外的作品相混的雜食,卻有許多年輕的新創作者去追求「某種純粹的台灣性」,那我身為台灣讀者,當然會適應不良。

 

・民主的創作不會是這種台灣文學

  成為K農後,我稍微能體會那些當老闆的人的心情。雖說,這個經驗絲毫沒有改變我先前得到的結論,但我能同理某一些,遵從著青鳥式美學的發言人——以一個產業觀察的角度來說,市場內的資本是越多越好。

  然而,歷史也會這樣告訴我們:在任何國家裡頭,資本主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消滅資本主義,然後,回歸封建主義的極權統治。

  所以,身為一介K農,我個人對於擴大政府贊助、挹注文化娛樂產業,抱持著謹慎、小心的態度。

  相反來說,只要走「資本之外」的路線,就可以從其他地方將資本挪入市場,卻不會在將其轉換為文化資本時,受限於資本市場的規則。

  換言之,就是要走著佐權(copyleft)或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

  換言之,就是要走極端的民主化、社會化的文學創作。

  只有讓人民能直接取得文學作品,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創作。

  你可以看到,在上述文字之中並不存在任何「台灣」、「台灣鄉土」、「台灣性」的鼓吹。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實踐民主的文學創作。就連網路社群裡,也有民主的實踐,以及非民主的盈利實踐。其中並沒有任何好壞、美善的價值判斷。民主就是民主,不民主就是不民主。

  而既然,台灣當前執政方非常喜歡「民主」一詞,那我們今天就用這個角度,來看看反對砍預算的人,是如何實踐他們所喜歡的「民主」——台灣的民主。

  楊双子說為了反對藍白砍文化部栽培新人的預算,她要罷免某個立委。

  老實說,這個立委是誰、屬於哪個政黨,我都不在意。「罷免」這種民意的展現屬於民主,我必定全力支持,但這也不是重點。

  双子喜歡寫百合、寫台灣歷史,她的作品在百合類型裡也算是上乘之作。我個人沒特別喜灣百合,所以不常看她的東西。

  而既然她自己說,是有文化部支援楊双子的作品,才有現在的双子,那我們就必須質疑了:她的作品有跨出台漫、台灣歷史小說、百合類型,成為台灣廣大讀者受眾都喜愛的作品?

  或者這麼說吧,喜歡《海賊王》、《進擊的巨人》、《鬼滅之刃》的人,他們會喜歡双子的作品嗎?

  若是你說:「就算這些人不喜歡也沒差,因為双子對台灣文學做的貢獻,已經足以讓所有後人雨露均霑。」我就得問了:參與台灣文學的人是誰?

  在我就讀台文所的時候,以及我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時候,這一直困擾著我,但台文圈子裡的氣氛足以讓我遏止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如果台灣各地的圖書館,都能借到台灣文學的作品,然而,沒有多少台灣讀者知道這些作品,絕對多數的台灣人也都沒讀過這些作品,那台灣文學作品的讀者不就不是台灣的民眾

  以双子的這個案例,我會說:一點也沒有錯。她的影響力沒辦法超出她所屬的圈子,無能成為「屬於台灣民眾的文學」——民主的文學。

  而我也認為,她自己也明白這一點。

⋯⋯這個獎勵機制將在越來越健全之後,催生下一個獲得國際榮譽的文學創作者。

  我同意她這個說法。我會更進一步說:假設文化部繼續贊助台灣的創作者,遲早會有更多人獲得國際文學界的認可。這是必然的成果,不需要預想。然而,這些創作者身為納稅人的投資標的,卻沒有追求我們這些大眾讀者的利益,而是想賣書賺錢⋯⋯請問,去國外得獎,是有個屁用?

  讓台灣增光嗎?台灣又不是台灣讀者,請不要搞混了「身分」和「群眾」之間的差異。

  如果那些過得國際讚譽的作品,對我們台灣讀者來說很難看,那麼,難看就是難看,不受歡迎就是不受歡迎。讀者的感受永遠都是真的。

  我相信双子這些聲量頗大的創作者們,恐怕是領太多政府補助,領到他們都不相信社會大眾的存在了。或者是,他們認為「台灣市場太小」,然後選擇去撈海外版權授權市場的錢。

 

・如何防止民主的創作死去

  前文中,我有提示過幾個「讓所有台灣人民都能參與、使用」的條件了。另外,我也說過這些民主追求,跟台灣的歷史、政治、民族性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想要民主,就得滿足這些條件。

  如果你沒有滿足這些條件,很抱歉,你可能是台灣文學,但不會是台灣的民主文學。

  為了讓大家都取用你的作品,你需要考量:
一,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並展示出你的價值、吸引台灣民眾來閱讀、取用;
二,如果你無法滿足第一件事,那麼,你需要保證所有人都可以取得你的作品,也就是說,你需要使用
著佐權或公眾領域的授權方式。

  也就是,你需要放棄「付錢的人才能觀看、使用你的作品」的權利。

  此外,你雖然可以禁止其他人使用這個作品的智慧財產權,但你不能禁止商業使用——你不能禁止二次創作、二創賺錢,或其他人改編、重製你的作品。

  我再說一遍:只有讓人民能直接取得文學作品,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創作。如果你的知名度沒能跳脫的類型圈子,而你也想為你的國家、你所屬的社會作出貢獻的話,你就得盡可能開放你的作品。

  所以,你實際上必須滿足的條件,有以下二者:

  第一個條件:有錢,可以生活、寫作。

  第二個條件:將你的作品免費開放。

  事實上,你在台灣直接免費公布作品,就能達到著佐權的效果了,而你只要不去告人,台灣人大多也不會無禮到奪取你的著作人格權。

  你可能會注意到第一個條件,合理質疑道:「你這樣說,還支持砍預算,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認為,並沒有,因為我從來沒說你的金錢來源必須是納稅人的錢啊!

  你可以邊上班邊寫作。你可以用寫作賺錢,然後同時拒絕使用付費牆。假如你真的想實踐民主的創作,多得是實踐方法。

  而你的寫作目的若是賺錢⋯⋯考量到台灣文化娛樂場域的狀態,你或許就該去學一點經濟和產業分析。這並不壞。這並非民主,更不是為了台灣大眾著想的目的,但它並不壞呢。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要賺錢,「社會化著作權」也不失為一種民主實踐的方式。

  不過,抱守著兩百年前的智慧財產權觀念,不是賺更多錢嗎?確實如此。可能如此。所以對我而言,那些發聲特別響亮的、不願意推動民主實踐的創作者,都是該被打屁股的資本豬。

 

・那些會說出「有很多人在這裡努力耕耘」的人,使我嘆息

  在我搜尋相關資料時,看到一些人的發言,使我真的想嘆息。

  請不要跟我說「你有努力了」。

  我願意承認,我就是懶癌上身,在打工下班後當K農賺完錢,就不想繼續碼字工作了。同理,一年連一本書都生不來的人,甚至不願意把作品公開、丟到網路上來供民眾享受,更不配稱為民主的創作人了吧。

  沒做事就是沒做事,沒有成果就是沒有成果。

  不要跟我說你已經很努力了。

  一個小學生努力跳高,永遠不會跳得跟SpaceX火箭飛得一樣高。

  二者除了人數不同,資本和鍛鍊歷史都不同,技術等級也完全不一樣,而人家就是能飛到太空,你卻連兩公尺高的竿子都跨不過去。

  努力很有用,但對讀者來說,我們只想看到作品,而不是你的努力。

 

  說到作品。

  最近看了《污濁雙眼所求為何》,罕見的很接近《吃掉死神的少女》的文筆呢。

  感覺最近讀愈多書,就愈能推測出我自己的品味呢。

  而寫完這篇文章,感覺這些左派垃圾,就連這點民主素養的基礎概念都不具備,他媽的為啥還要我來提醒啊?而且我這樣,不是朝虛空吶喊嗎?這群人明顯沒想寫小說,也沒想搞民主,我浪費寫故事的時間來寫這篇文章,真的是浪費生命。

  我想說的垃圾話說完了。你可以走了。

 

・側註

註1:話說回來,文化沙漠這個詞彙本來就很靠北——台灣多得是寫小說的人,但很多人寫小說,不是想賺錢,不是想得獎,而是因為喜歡而寫,想要被人看見而寫。
  但問題是,這種民主的創作實踐,有被學界看到嗎?
  八成是沒有吧。就算有,也不會被那些,講出「文學巨匠」的人所重視。
  這樣講的話,「台灣文學」場域中的人會需要補助,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這到底是在追求民主的文學創作實踐,還是商業、資本化的文學創作實踐?

  或者說,被商業價值所投資、衝高了價格和聲量的文學創作的實踐?
  畢竟,那些寫肉文、每天碼字的台灣小說家,不也是在寫小說?我怎麼沒看到他們在文化部補助預算被砍了之後,喊得苦哈哈?
  或許,在那些說話聲音很大的人眼中,台灣是文化沙漠,他們則是必須要灌溉這片沙漠的人⋯⋯殊不知,在沙漠底下已經長出了特殊的地下苔蘚。
  我個人認為,我自己的方法,既能灌溉沙漠,也能確保地下苔蘚能得到滋潤,但我就是一隻沒能澈底執行計畫的懶蟲。我最沒資格說出這種話了。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逛逛本分類:
      《對小說、漫畫》。】
 
【如果想隨時追蹤本網誌的更新,歡迎追隨電腦版右上角的RSS訂閱。】

 
 
     您可以現在獲取免費的VPN訂閱月份:Shurfshark
  我自己也在使用Shurfshark——它是現今的VPN之中,匿名性與價格CP值最高的選項。
     容量無上限備份服務Backblaze,也同樣能支持我的創作喔~
  Backblaze救了我不只一次,而且,他們擴充我當時所訂閱的服務,讓大家能將備份空間當作Dropbox那樣分享資料,只不過⋯⋯他們沒限制備份上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評論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