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6757749-6fb7617056-b.jpeg

・衝突論:戲劇性衝突

  我發現,我讀過的台灣奇幻小說,幾乎清一色都是「歷史」:《幻想異聞錄》、《白色世紀》、《狂魔戰歌》等等,都比較接近歷史。

  難道西方的奇幻小說都不是「歷史」嗎?不對,《魔戒》的形式,基本上就是中古文學各種文本的集合,其中有歷史,但也有詩歌與其他各式各樣的東西。許多經典作品,若不參考神話、傳說或妖精故事的形式,就會較接近D&D遊戲紀錄,而非一場你能坐下來看的「戲劇」⋯⋯當然,距離《魔戒》越遠,作家的實驗範圍就越廣,奇幻小說的多樣性也隨之增加。

  換言之,會有許多作品讀起來更像電視、電影——不盡然是「劇本」,而是有著大小銀幕娛樂的感覺——並且接近現當代人所認知的戲劇。

  因為戲劇會有劇情,會有角色,會有重點或它想表達的意義或感覺。

  歷史,就是一連串的行動記錄罷了。

  如果我們做出以下簡單的區別:
    
・歷史:著重於空間與時間的均質,或單向行進的動量。
    ・戲劇:著重於角色內心世界的均質,或單向行進的動量。
就能將所有故事擺入一個「歷史」與「戲劇」座落於兩端的光譜,如此來觀看這兩種不同的創作方法。

  這件事情為何重要?是因為在小說寫作時,大家一直都會講衝突(conflict)——某人物想要某個東西,然後遇到了阻礙。當然有許多故事都缺少衝突,如利高帝的〈The Red Tower〉描寫「工廠」的變化,沒有明顯的主角,工廠本身也沒有明顯的渴望或想前往的某種方向,這種「小說」就是二十世紀人所說的「長篇、連續的散文」那種定義之下的小說。

  戲劇就是要說故事,將小說的形式跟戲劇搭在一起,一同談論「衝突」的話,似乎非常合理。但歷史?為什麼要扯上歷史?因為許多史書的寫法都會參考戲劇,或刻意強調——仿似現代腥羶色社會新聞的——戲劇性。如《史記》等中國正史是否能正確傳達歷史事實呢?比如趙高「指鹿為馬」的事件跟這件事所暗示的政治現實,真的跟實際上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嗎?或說,它們是否會有相同或相近的意義、故事?

  答案是,不會。

  就連現代許多非虛構(non-fiction)類型的書本,在傳達「事實」的時候也會利用戲劇的技巧,表現出衝突,藉此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並讓大家體驗那本書的重點。要拿現代的審查標準來判斷古代文人所寫的史書,對古人就太不公平了。

  戲劇性本身不會特別排除歷史,但歷史——或說歷史所試圖描繪的史實——不會在意戲劇性。這麼說起來,戲劇也不會有本質上的戲劇性,因為世界上存在著「流水帳」的這種寫法。

  我想,大部分會想寫故事的人都會想追求戲劇性衝突。不只有故事會需要敘事(narrative),科學論文的問題意識往往也會連接一個讓研究者開始發問的衝突,而當然,並非所有小說都需要衝突,但若有了衝突——一個待解的疑問或需要或渴望——就能讓敘事更容易被推動。很重要的註1

 

 

alas-dear-falada-there-thou-hangest.jpeg

・歷史與戲劇的區別

  畢竟我們要談的是歷史跟戲劇,所以,就從距離其中一項較近的媒體形式先開始吧。

  我們能以電影、電視這種時間性極強的藝術,來看這兩種故事的差異。

  麥可.弗拉納根做過《午夜彌撒》、《鬼入侵》等電視劇(我看過他的作品也只有這兩部)。這部影片會解釋他的故事為何有強烈風格:

  原因其一,他的剪接時間點,往往是靠聲音來判定,相同的聲音用以強調某種情感或情感轉折。
  原因其二,在這種剪接的敘事之下,事件順序、空間背景都不會照著物理時序來走,也不會完全遵守普通的空間法則。

  換句話說,他的剪接是要呈現角色的視角

  這個油管主跟我對於弗拉納根作品的看法,十分相近:他拍的東西雖能被歸入「恐怖」,但其實比較接近西方電影傳統上的「戲劇(drama)」類型。註2

  電影等影視傳統大都是以西方文化場域為主,而在東方的故事創作相關的傳統裡,大都會採取這種「戲劇」的邏輯,而非歷史的邏輯。如傳統京劇或歌仔戲這種歌唱帶跳的戲劇,雖然有整本劇本可演,但實際上人們出演時,戲團只會演出最為人所知、精彩的橋段。

  如此一來,東方戲劇的表演,很可能是以歌唱的技藝詮釋為主,戲的「故事」就退居於其次。一方面,如此表演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些故事了。你去看戲,是去看演員演戲,而不是真正去「看戲」。

  另一方面,這種嘴巴上說是看戲,身體實際上卻是看演員的傳統,讓新的劇本十分難以受人歡迎,所以就會有愈來愈少人創作劇本,劇本寫作的技藝就很容易失傳。中華文化的戲劇約是如此,日本文化的傳統戲劇中此種對技藝的重視就更嚴重了。我略有看過的能劇、歌舞伎,兩種的劇目、曲目都有很重的傳統味道。就連落語說書,觀眾與批評家在看的也都是落語家的表演技巧——對這些傳統戲劇的主要看倌來說,他們早就聽過你講的東西了,所以他們看的自然就是「表演者的詮釋」。

  他們看的不是你演的故事,甚至也不是你演的角色。他們是來看你這一號人物。要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創造故事,時空間的重要性往往無法企及角色的個人情感。演員、作家等身分,也會變成「角色」。

  換到光譜的另一端,「歷史」的故事會長成什麼樣子呢?我想到的第一個案例,是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第二集:《蝙蝠俠:黑暗騎士》,其所有故事內容都是要構成一個歷史事件:「小丑在高譚」的這個歷史事件。

  歷史故事的內容,往往意圖拼湊出事件的前後因果脈絡,周圍環境要素,主要人物所處的位置與心理身體狀態。它們會非常詳細解釋前因後果,或解釋出你能理解的重點概要。

  然後,它們會從最早的事件開始陳述,故事的最後則講到事件的終尾。

  你看完這一部電影,就能獲取一小段的高譚市歷史。電影畫面或許不會在剪接時,讓你感到自己處於一個正常的建築空間裡頭,但你一定會是在「高譚市」內。

  對歷史來說,「時間」與「空間」兩項條件絕對必須同時出現,因為你若打破其中的均質、線性——時間或空間,不再單一、穩定地向前進。如此,觀眾就可能發現你有特別想講的東西。

  而你想講的,就不是一個時空間都會均質的事物。人類所認知的故事不會如此平板、循規就矩。

  同樣是諾蘭的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將時間軸拉成不同的單位,海岸上是一週,海上是一天,空中一小時。電影先演海岸,如此你能理解英軍們所處的情況有多糟糕;後演海上,讓你知道官方的撤退行動有多糟糕,而私人志願者也不會比較輕鬆;最後演空戰,最激烈的高潮結束後,敘事直接衝向撤退行動的終結。

  會產生這種選擇的原因,八成非常簡單:敦克爾克大撤退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軍事行動災難。所有能出錯的事情幾乎都出錯了,卻有這麼多人可以逃回家,完全是許許多多犧牲下的僥倖。

  如此不斷緊縮的時間尺度,能讓你直接感覺到,所有與撤退行動相關的人員到底有多緊張——這種「緊張」就是諾蘭想強調、呈現的情感。而在這樣歷史災難底下,史實有其自身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的情感。

  如果人們無法理解古人的情感,史實就只是無聊的資料、數據罷了。

  為什麼他不以正常的時間尺度,慢慢講敦克爾克大撤退呢?因為這是電影,是戲劇,不是歷史紀錄片。在「戲劇」與「歷史」擺在光譜上的兩端,敦克爾克絕對會比黑暗騎士接近「戲劇」。

 

 

loge-loge-appear.jpeg

・戲劇與歷史:兩種不同的文字故事

  我在本篇文章裡,特別選出這三張圖片,每張圖都在講述故事,每個故事都有明顯衝突,而這三張畫都會引導你的視線在畫作上移動,構成敘事。

  以文字形式為主的「小說」等故事所設計的敘事,會比平面插畫設計還要明顯。文字閱讀有明確的先後順序之分,就如我在側註之中所提及的四格漫畫ABCD形式:在語言的文法規則之下,句子的ABCD非常難以更動,然而,若將視野拉高到句子、段落或甚至是篇幅設計——回歸到小說創作的「描述(description)」的話——我們就能套用前文所提及的「戲劇」與「歷史」了。

「如何寫出引人入勝的描述」

 『描述書寫方法的重點整理:

1. 關注人物視角的特定細節。
2. 要寫出五官感知。
3. 使用明確、能引人想像的詞彙(英文:使用強烈的的動詞或形容詞,但中文運作方式跟英文不同。)
4. 在描述中,推進劇情。
5. 不要描述所有東西——描述重點就好了。
6. 在描述中加入角色的特質。(我:可以參考「自由間接引語」等技巧)
7. 從固定視角來想像整個場景。(可用於重新審視整個描述段落的重要性。)
8. 決定好你要這個描述、場景,有什麼感覺。
9. 在描述中加入「動作」。(就算沒有推動劇情,也更有活動、生動感。)
10. 將喻依跟象徵,連接入故事世界——讓讀者更容易想像你所描述的世界。
練習:想像出一個角色的POV,想像出他可能會去的三個地方,選出其中一個地點,並用一個詞彙來描述這個地方,或描述出角色對那個地方的感情、感覺,然後也要為角色在那地點裡有明確目標;在角色行動、移動時,描述出周圍的人事物以及下三個細節:令角色意想不到的氣味,角色所觸碰、互動的物體,從角色背景取用一個喻依跟象徵。

「寫出活靈活現的描述(以及何時該閉嘴)|論寫作」

重點:

1. 關注「體驗」而非「細節」——寫出五官感知與內心情感。
2. 描述出明確的異象、景象。
3. 你所寫的豐滿文字,永遠都比不上讀者的想像力。
4. 要展現出地方感,不過大家都熟悉的場所就不必多著墨了。
5. 必須注意:描述的段落長短會影響閱讀的節奏。

「『展演,而非講述』(是個謊言)|論寫作」

重點:更深入討論旁白可以有的藝術性/表達功用

  描述的篇幅選擇有,極短(劇本、詩詞),簡單(繪本、圖畫書,文字為輔、圖畫為主),還有複雜(長篇小說,極端一點的有如意識流那種全章無需分段的呈現方式),但若要以歷史跟戲劇的光譜來看的話,就是以「描述是以時間順序為重,還是以角色觀點的順序為重」。

  如果你想強調角色觀點,描述就會偏近戲劇。

  如果你想強調事件脈絡,描述就會偏近歷史。

  我沒辦法為你做出決定說哪種描述的策略比較好,再者,各個故事的重點,即使為同一人所寫,也不盡會相同。

 

 

・在歷史中展演戲劇,在戲劇中講述歷史

  我覺得所有在藝術技藝之中的光譜、二元論,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藝術往往會在特定限制之下,運用有限條件,發展出新的可能性,因此限制一直都會被藝術所超越、繞開,但在這種跨越的行為成立之後,「限制」在被打破的同時亦會被確立——高牆必須存在,之後才能被跨越。

  所以,麻煩的是戲劇與歷史不盡然完全完全相斥。

  比如「太空歌劇」這種科幻次類型,就是在堅持著歷史的時間與空間均質性之下,專注於戲劇性的呈現。

  他們經常將角色限制於特定班底,限制角色數量,然後只用這些人來推進劇情,如此演出歷史劇——或說模仿歷史劇。真正能做到歷史規模的太空歌劇,其實很少,如《銀河英雄傳說》那樣在事件不斷開展時,角色也不斷增加,角色關係複雜性層層交疊,就很容易讓不夠認真、隨性的讀者失去興致,或不小心看不懂現在到底在演什麼。

  若只用具備政治權威的人物來演出,你就會讓人開始吐槽「貴圈真小」。

  若要呈現出歷史的小人物,你就會有太多配角,你也必須為了每個角色想出相對應的故事轉折⋯⋯而大部分人,都不會有心力作這種浩大的工程。

  但也不是所有太空歌劇都會如此操作。如《時間之子》,至少第一、二集是將事件集中於參與「外星接觸」的人馬,然後在不同視角、時間軸之間切換,提供各一方的決策脈絡,以剪接的方式維持戲劇性——如此在歷史中呈現戲劇,然後在角色衝突的戲劇中講述歷史。

 

・側註

註1:我在這裡沒有明確解釋「敘事」,而大部分你會找到的定義,八成都會將敘事定義為故事——然後將故事定義為敘事,如此反覆套套邏輯。我認為,敘事是在講述故事的技巧、功能、實踐;人們能將故事壓縮成一個夢、一個概念,但敘事是講述故事的方法,你可以用四格漫畫由上而下的ABCD講述一個故事,一旦你將那個故事講成BCD、ABC、ACD或其他排列組合的方式,其他人或許能透過其他組合來理解ABCD的故事,可是其敘事,就會有所不同。

註2:我會推薦各位看這支影片,然而,他其他影片的論點就沒有如此穩健了。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逛逛本分類:
      《對小說、漫畫》。】 
 
【我知道這類文章的表現如何,但我還是很想寫。】
【如果作者只會去聽他們所在意的人的回應,作者想累積的讀者就會成為他們的一部分portfolio,而最近我就開始想到,或許讀者的為人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為人。若作者是個爛人,他們所經營的社群也是爛人的聚集體,那不是非常應景嗎?】
【那麼,如果我沒有讀者呢?】
【那我就是在虛空混沌中說話,期望自己的文字能投射到遠方的彼岸⋯⋯如果在那虛無之中,真有彼岸存在呢。】

 
     您可以現在獲取免費的VPN訂閱月份:Shurfshark
  我自己也在使用Shurfshark——它是現今的VPN之中,匿名性與價格CP值最高的選項。
     容量無上限備份服務Backblaze,也同樣能支持我的創作喔~
  Backblaze救了我不只一次,而且,他們擴充我當時所訂閱的服務,讓大家能將備份空間當作Dropbox那樣分享資料,只不過⋯⋯他們沒限制備份上限。

了解更多有關訂閱以及支持方法,或直接前往下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