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verts who wanna change the world.

這篇文章,是啟發自另一篇關於為什麼哲學家不在出現於新聞媒體的文章,

我讀完時,突然想到這可以連結到網路文化,然後我又可以寫一篇無聊到爆炸的文章

 

  introvert,奇摩翻譯是,內向的人。

  一開始,懶得查字典的我以為,這個詞是專門用來指孤獨的個人,意圖靠自己的力量改變整個社群。很顯然,我錯了。

  不過,我想中華文化不乏這種人。甚至可以說,東方的代表--中華文化--量產introverts。一來,是教育體系的不同,而在我會錯意的另一方面,則倒是真實的不得了。

  別搞錯了,儒家也很重視群體力量和文化影響力,上面我推薦的文章中的introverts卻是聰明而孤獨著。

  為什麼我會提到這類型的人呢?

  網路除了群體之外,構成使用者的多數,是introverts。網路的時間非常奇特,一個禮拜,可以讓人感覺像一年,每一天都有新的事物,新的深度,但是,過去幾年前的東西,也能讓人感覺像昨天一樣。

  這群人是孤獨改革的知識份子。

 

聰明的蠢人

  奇妙的是,許多這樣的人很聰明,卻也很蠢。

  他們無法理智理解網路的本質(也就是人與人跨越時空的相互連結),或內心拒絕接受事實,像單純內心受創之類的情況。

  如果他們只是單純蠢,這很可惜,對網路的自由民主以及作為其他人的理想的實踐,都會有極大負面效影響。在大家眼中,只能看見他們的內向、被動、孤獨,還有徹底的失敗。

 

追求黑暗的人,只能前往黑暗的角落

  有趣的是,藉由觀察introverts,我們可以看到不只個人的成長成熟,還有網路世界的變化。

  把時間往前推個十年左右,那時網路已經相當發達,但卻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

  就像當時歐洲人發現美洲新大陸,無數移民為了生活、逃避或夢想,進入那鳥不生蛋的荒野,建造自己的小城堡,除此之外還有罪犯,希望在荒野中獲得自由,或獲得重新來過的機會。

  那時只要簡單的奇摩搜尋一下,就可以發現觸手可及的黑暗。和真實世界一樣,人們需要一個地方容納自己的瘋狂,網路在當時就是完美的新大陸。

  網路從非主流,變成次文化,現在許多網路平台逐漸變成了主流媒體。(像YouTube白癡地想成為電視,新聞網增加訂閱的限制來收費盈利)

  我認為,至少一百年間不會再出現新媒體,網路會成為人類的最後一塊自由樂土,而自然而然地,就會不斷吸引內向的人往不直接接觸人的網路世界發展。

 

我希望世界能更好,主詞是我,不是我們

  許多人總是沒必要地孤獨,在網路之外的普通世界孤獨,連在網路上也仍是孤獨。

  這背後的原因,我剛才已經提過,不再贅述,接下來我想談的,是深網

  更嚴格來說,是所謂的「部落格」文化。除了論壇,網路世界最美的就是部落格。

  我之前有說過所謂的「網路人格」背後的設計理念,總共有三種,和英語中被稱為被稱為internet personality 的東西完全不同,那是透過精巧設計而出現的產物,是設計,卻也是真實。網路人格,和網路角色不一樣。

  舉個簡單,同時也被大眾所熟知的例子,pewdiepie和filthy frank:

  前者,是不成熟的失敗作品。後者,是極端成功,卻刻意讓人誤解的產物。

  pewdiepie的反應誇張,開些幼稚無腦玩笑;他的朋友都叫他本名,不稱pewdiepe;他很好懂,很親民,雖然也有不少極端尷尬的時候,但整體而言,他可以說是網路文化中的「主流部分」。

  filthy frank是諷刺的集合體,他對所有東西都不滿,看起來十分厭世,其實是非常誇大而寂寞的角色,他的搞笑比pewdiepie極端、恐怖,卻十分誠實;你會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你無法停止不看他;在這個角色中,你無法看到任何本人的影子。

  我想提出二者之中的最大差異,是pewdiepie自稱pewdiepie,透過pewdiepie說出自己的心聲,雖然那只是一個角色,卻也是本人的一部分。然而,filthy ftank和本人截然不同,你絕對無法從這個角色裡看到本人的意見。

  這兩個角色都屬於網路的娛樂界,但我想提及的introverts更為嚴肅,請各位試著明白我的看法:

  「網路上只有作品,所有東西都是創作,是真誠,也是虛謊。

  也就是說,在網路上內向的人,也能算是網路人格的創作,他們更接近internet personality,可是因為他們有想要表達的訴求,也就有了設計。

  他們表現出想給人看的模樣,通常那也表現他們的理念。如果只是代表個人的話,就很容易和酸民/hater搞混。

 

是嗆,還是討論?

  酸民/hater有具體的特色,他們希望能引起更多憤怒。

  我自己的理解是,酸民有兩種類型,第一是反社會傾向,第二是情感受傷。

  introverts有時也會做出和酸民完全相同的行為,唯一的差別,是introverts改折者渴望對話。

  他們完全具備理解他人的能力。了解其他人後,他們希望其他人也能聆聽自己的意見。(可惜的是,這大多只是徒勞,畢竟網路社群的勢力通常比個人更大,而introverts的對象,一定是群體)

  通過發言的語調判讀,我們可以大致分別出hater和introvert。

  有良知的introvert會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空間,解釋自己的思考架構,但大部分的試圖改革的孤獨者,就只是希望能在群體中發揮影響力,在群聊或留言區發表沒有人會看的長篇大論(這種長篇的回應,大多只能引來無法理智思考的酸民,或早已具備柔軟思辯能力的人)。

  雖然有點題外話,但還是得說,政治鬥爭與introvert不太一樣。

  爭奪社群的擁有權及影響力,並不代表他們背後有足夠的想法支撐。理智的introverts會試圖贏得群體的認可,他們大多不願意因他人而改變(誰叫他們是introvert),但他們絕對不會為了達到目的而壓低他人價值,如果那麼做,就是hater了。

 

部落格,於荒漠上繭居

  孤獨的introvert也是也情感的,再理性的哲學家,也會傷心難過。所有人,都需要一個自己的角落。

  逆流而上的挫折促使introverts躲進安全,同時也能表想法的空間:部落格。

  曾經有人問我說,到底網路世界有什麼好的?我們如何在網路上找到那些值得我們花時間的東西?對這些問題,我實在很難回答,只有一個答案:「慢慢找」。

  Square Space:'' Share your passion to the world.''在youtube上,你很有可能在一些比較大的頻道上聽到這句宣傳語,就像《星際過客》的主角吉姆說的,「廣告文宣部能真實嗎?」

  是的。Square Space確實抓住了部落格的精華:展現自我熱情的個人空間。但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一個人可能整個部落格都在做旅遊、做愛犬愛貓之類題材,也有人把部落格當作遊戲開發的官方頁,或專門用來探討一個叫做metamodernism、還沒被列入歷史課本的哲學,或深度分析某個經點漫畫。

  或是,專門用整個網站來做老年男同志的性交影片……突然這麼說,讓你感到震驚嗎?但那個被稱做lemon party的東西,是相當廣為人知的網路十大黑暗角落之一喔。

  這樣各位應該可以理解吧?所謂部落格(或獨立網站)是非常專精,且個人的空間。

  我覺得最好解釋網路的方法,是用台北連假開始或結束時的捷運來解釋,是最好的。人山人海進出閘門,然後在載滿了人--就像人口販賣那樣擠得水泄不通、腳尖接著腳底--的車廂裡到達自己的目的地,然後下車,各散四方。然而,所有人都會到同一個地方嗎?即使是住宅區的公寓,也可能有主人一直宅在家裡,沒有任何訪客的地方。

  部落格就是這樣的地方。你不會期待別人來,因為那不是部落格應有的本質,而是將部落格設計為堆滿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地方。

  每天上網的人,有幾億,光是點擊流量,可能就有上千億。人來,人走,宛如幾十公里寬的激流。部落格是在這人流之外,幾乎被人遺忘的荒野裡,主人精心建造的獨棟小屋。

 

我的言論能影響其他人,這影響力使我恐懼/欣喜

  另一個具有影響力的introvert的角度,可以從兩個例子來看:markiplier和cgpgrey。

  前面我所講的,是較為不成功的例子,這背後原因應可由某些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經營管理學之類的理論來解釋,但剛好我都沒有那樣的專業。

  就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Mark他在最近的vlog中說過他對自己的影響力的看法,就定義來看,他確實符合introvert的標準。

  另一個人,cgpgey的Grey,他一直都想利用youtube社群以及reddit社群的影響力,在網路文化中做出對他的理念正相關的影響。

(他是technological positivism科技積極論者,也就是說,他相信科技能使人類進步。人類總是會找出生活中的麻煩,但他認為,寧可要新的小麻煩,也不要舊的大麻煩。)

(因為grey,我也成為了科技積極論者呢。)

  這兩個人,一個只是想做出有趣的遊戲影片,和粉絲有些許互動,另一個喜歡做出有教育性質的影片,本職倒是和網路社群沒有太大關係。

  他們兩人同時是網路生產者,也是網路消費者,和相同平台的Bluedrake不同,他們並沒有特別想組成社群的想法。他們都是以「一對眾」的角度,來接觸網路。

  更細節部分,我覺得可以回歸到他們的作品的性質,但那就有點太學術了呢。

  Mark喜歡互動,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也產生了影響力,Grey想要讓網路變更好,主動掌握影響力。

  當他們二人發現自己對網路語言或網路文化產生影響時,前者感到恐懼,後者感到欣喜。

  然而,雖然兩人都是獨自一人,為什麼他們的影響力能如此成功呢?

  我想,原因還是一樣,也就是社群。

  即使他們自認為是introvert,面對社會孤獨且內向的人,在組織社群上並沒有優先於提高影響力。

 

  上一段中,我們已經看到成功發展影響力的案例。

  我想於此稍作收尾。

  Mark和Grey已經不算是introvert,他們是internet personality,是個角色,也是個真正的他們自己。

  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們是領袖,是在前鋒帶領方向的人。

  從社會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孤獨的強人具有非常高的生存能力,有時人們甚至必須依靠他們做出艱難的決定,然而,他們在演化中卻屬於劣勢。

  依照亞當斯密的理論,需求越大時,分工越細,自然在前頭領導的人必須具有更強大的掌控力。有個研究說,一隻猩猩平均最多可以管理四十至五十位同伴,依照腦皺摺的數量比例來算,人類以同樣比例,應可以管理一百五十位部屬。

  然而,建立一個不斷自我更新、活性化的社群,管理社群,進而在世界舞台發揮影響力,這一切遠遠大於introvert的能力。不過,正如我先前文章中講到的,內向的人,在網路上也可以變得外向。

  另一個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就在於網路現在的體制並不適合產生深層且正向的溝通模式。因為這個特色,才會造成introverts沒辦法發揮影響力,也會造成更多introverts。無法讓使用者成熟的溝通架構,是網路文化缺點的惡性循環之根。

  威爾・戈寧也提出的相同問題:解決網路文化的最根本,是在於改變溝通模式,獎勵深度對話。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為什麼我會想將這個話題,用如此篇幅,特別提出來討論。這是用另一個角度來實現我的目的。而我想到的,是結合普通論壇的架構,和linovel.com的留言系統(不過需要更深化的設計),以及《北方大道》中的智能i.e.技術(希望我沒記錯)。

  首先,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沒有人能真正收集足夠資料,靠著自己的能力辨認所有網路上的真實與否,即使有足夠的社群或人力願意貢獻,依然無法趕上世界變化的速度。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類似i.e.的AI搜尋引擎技術,還有小說中的個人助理功能。

  第二,就我所知linovel.com所用的留言系統,除了非常普通的留言板之外,它是用「每個字詞,都能開啟新的註解/留言的系統」,如此一來,就可以像註解論文一樣,人們對文本進行討論。這個設計,一來可以鼓勵人們閱讀長文,二來則是可以和作者進行互動。

(大部分很有深度的人,都不怎麼常和人交流,因為他們寧可花更多時間在閱讀上。除此之外,他們向外發表的文本,大多也是單方面溝通,即使有討論,也是在學術的小圈子裡聊,和外界不會有太多接觸。這個設計,能讓作者直接接觸讀者,也能直接回應,而更重要的是,兩者之間的互動會一直留在網上。)

  第三,是相當現實的技術性問題:如此設計是針對「純文字」形式的網頁,純文字的好處是容量小,但這種設計,會造成文本的容量比實際還要大,如果無法將這種不現實的容量設計放到現今的無線網路技術,可行嗎?其實並不一定要利用現有的伺服器技術,而是用稍微老一點的torrent的話,說不定能減輕伺服器的工作量,也能促進人們互相討論。

  第四,是剛才提過的i.e.的重要性。將搜尋出正確的文本,這份工作交給機器,能大量減少人們實際使用網路的時間,也能減少人們受到干擾、誘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搜尋文本中的關鍵詞,還有做註解、筆記的功能,這些就算是現在的技術也能做出來。

  我不希望我的這個想法只是空想,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希望網路世界能更好。這個理想,絕對不是一個人就能成就的,我只是網路上的一個introvert罷了,我也絕對不是阿克賴特那樣的人物,但是,我多的是點子。

  有誰會看到這篇文章呢?我不知道。每次看到訪客記錄,我都麻木地想著:「啊啊,那肯定是bot吧,誰會看這種無聊的東西啊?」如果你有心,想要試試看自己的能力對這個世界有多少影響,還請聯絡我。

  雖然我只是個想寫小說的廢宅,點子和丁點社交能力,還是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