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聽說國外的創意寫作學位(Creative Writing),很喜歡純文學。(BFA或MFA都有,其中差別只在於課業份量、難度與強度,當然還有學碩士差別)

  當然,我想大部分普通寫東西的人,很可能是因為二創或是類型才會想動筆吧?雖然BYU有布蘭登・山德森的幻想文類創作課,但我想大部分應該會跟這女孩,或我,有相同看法——任何稍微了解「文學」,都應該知道純文學大概是怎麼回事,所以自然而然,政府贊助的大學體制會收留純文學的愛好者。

  不是說純文學不好,而是,在2020年代卻仍不願意正視大學與產業界的交通,會非常不切實際。類型、大眾文學的研究並不簡單(我最近發現有成功的案例,但那是另一個話題),但不代表純文學的創作者和教授們就應該被剝奪研究、教學資源。

  畢竟,要考量到學生與機構的供需,以及機構和市場之間的供需,自然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進行逐步改革,而教授們大都也不會太有意見,畢竟幻想文類的設定也能用來寫純文學呢。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了吧?

  如果你想寫英文劇本(不論是電影電視、漫畫、遊戲),或是寫類型文學(偵探、驚悚恐怖、幻想文類),我不會建議各位走創意寫作。而是直接進軍網路平台,或個人部落格,或直接投稿,都比大學體制還實際。原因單純是,英文娛樂界受到好萊塢影響而變成非常極端的唯才主義(Meritocracy)——你的東西一旦不好看,不管名氣再怎麼大,還是會被當成路邊垃圾看待。

  而文學這塊——不論純文或大眾——相對來說十分小眾。政治正不正確,不比作品所能提供的體驗還要重要。而且再說,如果要走娛樂性文學這行的話(非娛樂性文學到底存不存在,又是另一個話題了),沒能寫出足夠複雜到不會有人找你碴的人物或劇情或設定或風格?根本是希望自己被找碴啊。

  不過說起來,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美國讀創意寫作呢~這種學位很是雞肋,價格也不便宜,又不能保證你一定有文學成就——充其量,它只能大量縮減學習時間,一些創作者的職業生活方面,還是得要自己適應。

 

  整體來說,我會推薦創意寫作學程嗎?如果是MFA,我就推。

  因為「文學研究所」這種東西,在我讀了一年碩士後,真感覺雞肋。工作場合上,除非業務本質有相關,否則難以運用,而我也聽到今年即將畢業的學姊口口聲聲說什麼父權體制之類的西方脈絡的社會改造屁話,讓我深思:MA講政治是無可避免,但如果有MFA這種,真正接觸普通讀者的產書/產出的學位⋯⋯是比文學MA實際了一點

 

  如果你對創意寫作感興趣,可以聽聽我在這些日子裡,聽《紐約客》雜誌小說後的感想。我覺得,自己的想法會和之前的「純文」差不多。

  或許我的想法,徹底被個人偏見主導。或許我讀的美國純文學,實在不夠多。我能肯定,《紐約客》小說(Fiction)有政治偏見,但他們吸引人的小說,真的很吸引人

  所以或許我完全搞錯了人性為中心的「純文學」架構。我不知道。

  或許用單一概念,概括整個北美大陸的純文學,本來就是錯誤的思考方向。但我會說,常識上,這應該沒錯才對⋯⋯應該沒錯才對。

 

人性愛

  這個小標,用兩種解釋都可以行得通:不論是對人性(humanity)的愛與追求,或是對性情與愛情的解放,都可以行得通。

  前者,我們可以視為我個人很喜歡的補完主義——人類千萬年間都毫無改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空閒餘力進行思考,所以我們就得慢慢將人類的本質拼湊完成,也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文化、風格、主題等等因素參與其中。

  這種補完主義,根本沒有真正補完的一天。他們對於人性的完滿追求,是種分割式的脈絡細緻化——他們希望看見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裡的反應,然後一片一片,像搜集現實碎片來拼湊現實世界一樣,蒐集人性來拼湊人性

  嘛,若要用解構主義怎樣批判這種思考方式,是個人選擇。我不認為有任何人特別致力推動這種「普世價值」的純文學,因為這幾乎已經是所有人都抱持的常識了。

  後者呢?因為是解放,所以你會希望有壓迫來襯托解放。

  哪種思考方式比較有問題?這⋯⋯我就留給各位思考吧。畢竟想寫小說的人,至少得有自己的聲音吧。我想提的是另一個角度:分裂式細緻脈絡化,以及概括式籠統脈絡化,這兩種不同處理脈絡的方式非常常見,作為片面現實而全然「真實」的文學,勢必得挑出特定脈絡來進行處理。

  不是每次都能寫出有趣的複雜/簡單脈絡,也不是從頭到尾都是複雜/簡單脈絡。

  前述兩種人性愛不相排斥,但會有人說,普世價值並不存在,或是不符合特定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也可以說為了普世價值,必須減少後者的現實利益追求。

  但我說,文學除了娛樂之外什麼都不是

  作為娛樂,你得先有觀眾——或預設觀眾。是否有足夠娛樂價值,也不是一、兩人說得算,而是讀者本身整體來決定

  所以就算左傾或右傾,只要能提供有趣的體驗,就足夠了。對前者的人性愛來說,人性的追求是必須的;對後者則是解放、進步的目的性,但不論如何,如果文學無法提供體驗——讓讀者體驗——就沒有達到任何此類目標的能力。

  也就是技術性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依然凌駕創作目的。

  而美國純文學的技術都怎麼操作呢?

  自己去訂閱《紐約客(New Yorker)》的podcast,自己去學習吧。

  祝願各位,都能達到理想的文學成就。

 

 

 

 

 

 

 

若您認為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值得分享,還請點擊下面按鈕支持我。

了解更多有關訂閱以及支持方法,或直接前往訂閱星,也可以文末按Like。

你可以在推特上跟蹤我。只想在網路上看小說?可以追蹤我的更新動態或非官方超亞人類中譯臉書頁

arrow
arrow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