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把所有當興趣玩的創作計畫一一轉變為「工作」時,小組裡也有個基督徒弟兄,說起他自己把寫小說當成紓壓的管道。而在我講完自己一直忙著創作,想要擠出更多時間「工作」,他似乎對自己這樣「不認真」寫作,感到自卑。

  或是,我的過於積極,使他感到壓力。不論我怎樣說:寫興趣,當然是很好啊!還請不要給自己太多期待,繼續寫下去就對了——他也不認為創作這件事,能被如此「輕視」

  而要說說的話,只要創作意識夠清楚,隨便寫寫也沒關係吧?

 

  在開始進入「創作前的創作」——創作意識——的話題以前,我想推薦學長的部落格。他最近獲獎的小說,也在創作前的準備上,遇見相同問題。

  但認真說,他的表現絕對比這些古老的洛夫克拉夫特風小說譯作,好太多了。至少學長知道「創作意識」的重要性,他整篇小說都在試圖抓出主角遇到的衝突是什麼這一疑問,在最後才抓到——評審大概是因為這點,才沒給出佳作以上的獎項。

  重點的「衝突」這一東西,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意外複雜。

  這樣說吧:

  你走路撞到牆壁。這有衝突,但不重要,因為我不知道你要走向哪,為什麼要走向那裡。

  撞牆和你的衝突有什麼直接關係嗎?若在更清楚的故事脈絡下來說:你要去上學,但不想上學,不小心撞上牆壁後,你就可以不必上學了。如此,實際發生的衝突類別,和文本敘事主要的衝突類型,彼此不相吻合。這種情況在業餘或新手的作品中非常常見。

  大家都會自然地認為:我不是有放衝突嗎?是啊。有衝突,但和主角沒關係意義不大啊?這樣的作品,要我怎麼認識主角呢?

  更這種故事的劣質,在日本異世界文學最為明顯:想要安穩的生活?下一篇:獲得了安穩的生活。作者忽然發現,主角根本沒必要主動做任何事,因此就開發起其他角色⋯⋯這樣做不是不好,但故事會因為人物增加而鬆散,每個人的衝突都沒獲得妥當開展、探索,連載的形式就被浪費了。

 

創作前的創作是什麼意思?

  有些時候,你必須要在創作前,就已經知道作品該長什麼樣子。

  對於這種創作方法,有些人將其命名為「醞釀」(EG:我的學妹P的畫作中眼神神韻),有些人則是使用大綱,探索創作意識的內容(EG:我,我的大綱常被重寫,因為時限緊迫而採用後,作品也不會按照大綱成長,而是有所增添刪減,構成更有一致性的敘述),有些人則是用作品找尋創作意識。

  最後的那一類型,只適用於布蘭登山德森或野豬桑這種能不斷吐出作品的創作者,而大部分人的都沒辦法做到這一點⋯⋯單純是因為寫不出來,或就算能寫,卻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寫作。不論如何,搞清楚自己想處理什麼樣的事情,然後動手處理,就是「開始創作」。「搞清楚」這件事,可以被視為創作前的創作。

 

為什麼要談「小洛夫克拉夫特風」的譯作?

  那麼,為什麼要特地挑克蘇魯神話的作品來談呢?當然是,因為我不認為這些人理解洛老的創作意識。

  洛老的創作意識在於,「科學」對「理性主義」的摧毀可能性。一旦意識到了這種可能性,他就必須建立「科學」以及「科學人」的狀態——思想、家庭、情感結構等等——再以「未知」摧毀這些建立好的架構。

  洛老寫最好的,應該是「Reanimater」,但這東西基本上和「克蘇魯神話」沾不上邊。好的「克蘇魯」故事,結果和克蘇魯半點關係都沒有?那我就會認為,或許「克蘇魯」作為類型並不夠直得參考吧?

  很多洛老之後的追隨者——暫且先稱其為「小洛夫克拉夫特風」——都希望進行這樣的「摧毀」,參與克蘇魯神話建造,並完成《瘋狂山脈》的那種存在性恐怖/危機感,以及所有疆界與常識概念都崩毀的感覺。
(前面連結的論壇上,有非常多克蘇魯作品的翻譯)

  然而,就像《進擊的巨人》第一話,建立了「城牆」再行摧毀,然後第二話將巨人的威脅化成「羞辱」「人類的矮化」——第二話的「反應」重要至極。如果沒有行動與反應,你就沒辦法呈現「城牆」的法則要點。

  而這些洛老的追隨者,則是:第一,科學人或城牆或常識,他們都沒建立——文學上喪失了文本於多元文化場域的立足力,因為他們並不在意圈外人看不看得懂這些故事的前提。

  第二,因為常識或角色主體的常態,幾乎不存在,破壞就顯得毫無力道。

  第三,瘋狂變成是工具,可是,卻不思考「為什麼人會發瘋」。對我來說,摧毀肉體/人體疆界的藝術品,非常自然喔?我看到屍體只會想起腐敗和病因,而不會有多少極端反應,更不會發瘋。這樣來說,正常是什麼呢?不正常是什麼呢?為何會引起「瘋狂」這樣特定的情緒反應呢?

  如此看的話,這些小洛夫克拉夫特風的作品,一點都不明白洛老到底在做什麼。當然,僵硬的直譯腔,也對此沒多少好處。

  此外,我覺得這些作品大都也沒多少角色變化可言。AOT第四季OP的討論串裡,有一個我覺得相當有趣的觀眾「角色弧」:
  OP一:興奮。
  OP二:自由。
  OP三:愛國。
  OP四:真舒心。
  OP五:大家都在這裡了。
  OP六:戰爭政宣!
就算是AOT的「瘋狂」,也是有脈絡可循的吧?「改編」動畫當然比較有優勢,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故事的衝突到底是什麼、該怎樣發展了。

  幹明明是小說家,為什麼無法理解這一點呢⋯⋯所說,我不覺得自己能做得比他們好呢。

  目前我看到比較「好」的作品有:布洛克Bloch《無貌之神》等作品大都比較好,他的研究者比較有人味,不過我會說他是非常忠實地走洛老的路數,沒多少「創新」可言,但在神話的運用上確實比較彈性,他的缺陷是太愛觸手這類類型轉義。

  其他人,大都沈淪為設定集,或超愛轉義但沒多少人味可言。但說起來,洛老大都時候都沒法寫好故事,所以,也要把他自己和他所參與的作品算在內。《屍體復生者》真的是傑作,我真心不懂這些讀過洛老作品的人,為什麼不能把作品寫得像《屍體復生者》?

 

  回到正題:創作前的創作到底該是什麼?

  我認為我應該解釋相當清楚:是了解自己身為創作者的任務/業務內容。

  如果不懂這種東西該怎麼「寫」的話,就去看看純文學吧。純文學可以是任何東西,也就是因此,純文學作家才得非常認真地,探討自己得寫到什麼程度。

 

 

 

 

 

 

 

【如果喜歡這篇翻譯的話,還請分享支持。也可以輸入右上角的訂閱信箱,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所有更新。】
【若您認為這篇文章寫得夠好、值得分享,還請點擊按鈕支持我。】

arrow
arrow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