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20200504
期待自己所看的每本小說都很好看或有豐富文學美或有趣概念,是強人所難。
沒錯。對創作者和讀者這樣要求,都不合理。文化作為商品作為產業,自然會符合80/20法則到某些程度,換人話就是,我們需要大量糞作,普通分量的中庸作,才能有足夠多的尖峰──佳作。大量佳作中偶然會有,如日本十年,僅有一部《進擊的巨人》這樣風靡全球的神作。
所以在本文開始之前,我想道歉。
每次要寫金車奇幻的文學獎,我都一直在網路上道歉、澄清。一方面,我完全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穿內衣、在宿舍狂看小說的宅男──那就是文學研究生的正職──另一方面我總想著「這部落格本來的設計,就不是要讓人看嗎」,暗自認定自己評論寫得換七八糟,而每天平均兩小時卻有人走進這名為《天映泠然月》的文章儲藏室。當然,我理解那些走進來的大部分人,並不在意我的作品或這些文學獎得獎人的作品……
我懷抱希望認為自己的評論能優化台灣創作者的作品,但老實說我對「台灣」、沒在我面前的「創作者」、整體的「文學」環境或作品,都沒有興趣。我只希望能讀些好小說。
我不打算自己主動擠進任何社群。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於荒野中寫作。這樣,稍微有些苛刻,應該也沒差吧?
換個角度說,小葉桑去年出了新書。他只要繼續產出,就絕對有資格在文壇上占有一小塊空間。所以,我評論得稍微嚴肅一些,也沒關係吧?
小葉欖仁,或說小葉桑
小葉桑想將自己的小說動畫化,也許,我們不應視這本小說為最後成品?
《愛麗絲之後》中有非常多地方可以看出留空白的腳本化寫作……若小葉桑說:「對,這本東西就是動畫腳本」,我覺得自己可以接受。問題是,它不是腳本,而是小說。若是小說,吐槽的地方就多了。
我之後會再說《愛後》的美學問題。
小葉桑說,《愛後》是他玩過《愛麗絲驚魂記》和《愛麗絲驚魂記:瘋狂再臨》後,發洩似地寫出這本書。這樣能賺錢,我也只能無奈接受,但通常是駱以軍那種文壇大長輩才能這樣寫。對作者來說,勞動能獲得回報,比什麼都好;對讀者而言,我認為這是非常浪費錢、浪費時間的不尊重。而賣錢、參與文化娛樂市場,問題就更深了。
我認為,本書腳本性質以及《瘋狂再臨》的影響,相當可以討論(我沒看第一代的實況)。
首先,「愛麗絲」作為材料,無法成為作品特色。
是啊,瘋狂的故事寫起來很有趣。是啊,平路大大的評語聽起來好像很強,但實際卻沒針對任何文本內容作出評述。
《再臨》故事中二得很迷人,但也因為中二,誇張華麗的美學設計就成了故事本體,而作為遊戲本體的互動機制卻有著致命操縱缺陷。老實說,他們連影子都沒做好,成為十足中庸的作品並不令人意外。
而《愛後》的愛麗絲,是個資產階級或知識分子的寵壞女兒,得了精神疾病,但心病卻被描寫成「不成熟」這樣膚淺的概念……這讓我認為,小葉桑並沒有做足功課。比較一下其他人如何使用「愛麗絲」這個設定並轉化成有趣的故事,就可以明白我的意思了。
比如《潘朵拉之心》,比如《地獄之中的愛麗絲》,這些改編漫畫至少都呈現出讓人深入其中的世界脈絡,但在《愛後》,卻是父親脈絡深度最為完整,而愛麗絲和姊姊們卻像青少年小說的角色。
一隻腳已經踏入成人世界,卻仍沒法清楚認知世界本身,以及角色在世界中的位置,所以只專注在自己身上──不是因為世界過於巨大或過於複雜或過於可怕,而是因為自己是那唯一熟悉、可以互動的事物。這就是我所認為的青少年小說。
我不是說,這樣寫──小葉桑想寫的小說變成青少年愛看的東西──不好,而是這無法滿足我,甚至連「有趣」都稱不上。
在聽過YT上對於《愛麗絲驚魂記》第一部的批評之後(那影片主持沒理解原作,所以不貼連結了),感覺《愛後》確實有著嚴重、複雜的問題。我可以認真看待小葉桑自稱的,發洩似隨意寫成,但以我當編輯和編輯自己小說的經驗來說,這明顯是屁話。做書並不容易。況且,將「不夠認真寫成」當作小說批評,沒有任何建設性。
然後,我想省略愛麗絲題材唯一能有的特色:古靈精怪夢幻女孩(Manic Pixie Dream Girl)。因為,我想避開個人不怎麼喜歡的女性主義,而且我也不認為《愛後》有妥善處理「古靈精怪」或怪異,更不用說夢幻女孩了。所以,就不用講《愛後》是否有繼承《愛麗絲驚魂記》的女性主義敘事成就。
嘛,不是每個人都能處理性與性別呢。
《愛麗絲之後》的美學呈現,或說缺乏美學呈現:怪異與無怪異
我在猜,小葉桑對於維多利亞時期初期的考證,大概很大一部分是取自《愛麗絲驚魂記》的美學,而《愛後》中出現的背景也感覺是維基百科上的資訊。換言之,並不像真實世界。沒有真實感。
比如瀝青。瀝青的出現很早,可是要大量鋪設成馬路,幾乎是不可能,因為石油的煉化與實用需要相當多技術以及大量石油,要典雅而有歷史的大英帝國接受工業化的瀝青,是相當困難,而且技術的擴散也沒那樣容易(就我查到的資料,應該是以水泥為基底,並非瀝青,而就算是瀝青也相當受1869年的大眾歡迎,因為很安靜)。即使到現在,英國和歐洲很多馬路依然保留石磚構造。
那,愛麗絲的夢境/仙境之中為什麼會出現瀝青馬路,為什麼會厭惡現代化呢?那可是流行與先進的象徵,而倫敦的氣候也並不討喜,比起現代化建設,應該先抱怨霧霾吧?人們當時會抱怨現代化,應該是抱怨資本主義,但薪水不足和工作環境差,是完全不同的事喔?而且大小姐的愛麗絲怎麼可能需要勞動?
當然,我也很可能做錯功課、查錯資料,但這是「脈絡」問題,也就是我認為愛麗絲對於「現代化」的觀感,很像於真空中形成。
設定上的不自然,我之後會再討論,我想將重點放在美學上,或說缺乏美學的嚴重問題。
首先是自稱「克蘇魯風」以及聽說受輕小說影響。我得說,小葉桑使用「克蘇魯」風而非「肉體恐怖」、「宇宙恐怖」或「克拉夫特風格」這些較為精確的描述,能看出他的研究範圍、對於文字技巧的認知以及閱讀涉獵。
我對輕小說的印象,仍停留在2010年左右盛行的作品,如自行腰斬的《涼宮春日的憂鬱》、經典通俗經濟學《狼與辛香料》、有趣而典雅的通俗校園劇《文學少女》,還有西尾維新、伊坂幸太郎等人的作品。在中國網文風氣開始入侵日本後,我就沒再追輕小說,轉向完全免費的英美文學。所以要問我的話,《愛後》並非輕小說。
《愛後》描述句很短,畫面描寫或氛圍塑造不是不足就是不知所云,經常以工業風和現代化等詞招喚現代化環境,然而卻沒有準確的印象讓我抓住畫面感。再者,就是人物的平板無奇──並非沒有人物塑造,而是我搞不太清楚誰是誰,或說誰有哪種個性。我在讀著時便猜想,仙境不應被視為一個空間,而是一個角色,因為帽客和兔子這些角色,我看起來都差不多,沒想到78頁真給我猜中,那之後我就完全不在意仙境內部的設定了。
如果我沒喜歡「伊迪絲」這名字,我就完全不會花心思去記愛麗絲的姊妹關係。而如果伊迪絲沒有突然表現出她的書癡狂,我也不會知道她的個性。說起來,說不定伊迪絲比愛麗絲,更像愛麗絲呢。
再來是,文字運行的方法以及效果。
《愛後》的文字量,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是台詞。《絕命毒師》和《卡拉馬助夫兄弟》所教會我們的,是台詞不必寫好,只要夠長、夠讓角色說出他們的情感、衝突位置和背景,就沒關係,然而《愛後》卻延用了愛麗絲的「跳tone」古靈精怪風格,使我我感覺這本小說的台詞幾乎不怎麼重要。
而其他描述部分呢?
小葉桑的內心戲與外在空間切換,相當熟練。然而,這也許得考量他的場景描寫、氛圍塑造,非常弱,所以沒多少內容可言的角色內心也能簡單溶入文本空間。
比如,33、34頁。
馬戲團表演場內有兩個特色:人多和魔幻。人多,請問是怎樣的多法?小孩的聲音是尖叫?笑聲?前兩者混合?哭聲?肚子餓了的抱怨?單純碎念?對愛麗絲來說,「小孩」有什麼樣的意義?人群有什麼樣的意義?他們穿什麼衣服?為什麼沒有維多利亞時期常見的臭味?
聲光效果是什麼意思?難道十九世紀就有聚光燈嗎?有彩色燈嗎?有快閃燈嗎?有旋轉燈嗎?魔幻又是什麼意思?《來自群星的色彩》小說、漫畫和2019年電影版,各有不同的魔幻,請問是哪種?超好看的單人粉絲製作40K短片《Astarte》的遠古外星物體之間的溝通很有宇宙恐怖感,但那是「魔幻」嗎?
接下來第34頁,馬戲圖表演結果基本上和傳單上的節目表,感覺不會差太多。那為什麼我們需要小說的敘事?
我可以說,愛麗絲真他媽不在意馬戲團的表演,但這和她在前文中的期待不符。我也可以說「精采絕倫」、「有條不紊」、「拿手絕活」就夠了,但我沒看到愛麗絲所看到的東西,沒看到愛麗絲的反應到底是什麼……
這種情況在《愛後裡》到處都是。我貼了三十三個代替筆記的標籤,但貼了前面五十頁,我就發現自己得節制點,不然我作標籤的時間,絕對比閱讀長。這樣,應該看出《愛後》的問題了吧?
看不出來嗎?
請看看我在〈世界的相反〉解釋「身體」以及相關話題,應該就能了解這種問題的解法。
我閱讀《愛後》時,難以理解故事中的世界長什麼樣子,愛麗絲的OS雖足,但不管是現實世界的維多利亞時期或幻想的仙境,我這個讀者都感覺難以進入文本空間。
換言之,小葉桑的文字失敗於招喚讀者的身體進入文本。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內覺、思想,《愛後》通常卻只有視覺和思想(我沒統計過,還請饒過我的印象式評論)。明明是維多利亞時期,卻沒有噪音和臭味。明明一戰前的資產階級女士應該有各式各樣的衣服可以穿,卻沒有這基本的觸覺。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茶會之外,我沒印象愛麗絲到底會不會吃飯。
《愛後》作為一個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延續故事,作為受到阿美利堅的《愛麗絲驚魂記》啟發的作品,卻沒有挑戰不可靠敘述者,沒挑戰「敘事」……我只能聳了聳肩。
當然,不是所有小說都要挑戰駱以軍大大走火入魔的敘事跳躍,因為我也認為,《愛後》是個足夠好的故事──是故事,而非小說。
成人童話雖是「童話」,表文字上仍須精雕細琢。應該說,我通常玩小說都玩得太歡,不太明白小葉所說的「成人童話」是什麼意思~
《晚安,布布》、《官能先生》、《夏日前夜》,或任何洛夫克拉夫特風格的小說,或任何洽克.帕拉尼克的小說,都有非常明確的敘事風格的選擇。甚至到了,精準無比、尖銳刺人的地步。所以,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愛後》的文字這樣鬆散。
升大學時就能得文學獎,證明小葉橄欖的作品絕對能受人肯定。我不必再說《愛後》是個好故事。然而,高中生的文本風格資料庫比不上文學系所的大學生,也沒辦法配合文學系所研究生的品味,更沒辦法觸及社會人的等級,這相當理所當然。
如果把《愛後》單純當腳本,我覺得沒問題(不,問題可大了,但我自己劇本也寫不好。我選擇閉嘴),但要說小說……《愛後》對文字的執著,我覺得真的太隨便了。
設定、角色、劇情,以及其他東西
這裡是維多利亞時期的相關有趣史實重現影片,我不認為小葉桑會每天搜自己,但如果有看到這篇文章,至少要看下這一系列影片喔!
即使沒想再寫維多利亞時期,這種深入歷史的沉浸,也能讓任何非歷史專業的人更理解「活在古代」有多糟糕。就算是社會頂端階層,也一樣很慘。
仔細想想,你會察覺小葉桑的文筆已經完全足夠表意,也有足夠的技巧抓住人們的想像,問題是深度明顯不足,讓我無法無視文本空間所建構的膚淺,而無法進入小說之中。
而最麻煩的是,問題並不止於美學。
小葉桑所說的「成熟」是什麼意思呢?現代化、都市化算是成熟嗎?可以認知、掌握現實世界,就算成熟嗎?為什麼要將社會主義的脈絡和「成熟」相連呢?
而且,小葉桑真的認為愛麗絲這樣的資產階級、尚未開始勞動的女性(而且沒論及婚嫁,這相當不符合時代氛圍),真的能理解社會主義是什麼東西嗎?這種人同情的背後所蘊含的階級意義,真的能被無視嗎?
這些社會批評存在於小說的意義是什麼?是要讓讀者更明白維多利亞時期的氛圍?還是要說,反抗極權或入侵的權力,是成熟的人必須做出的妥協之一?但帝國主義和推展革命,同樣是侵略行為,這兩點跟做人是否成熟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群體的成熟和個人的成熟與瘋狂完全不同,將群體和個人結合討論,真的合適嗎?
角色方面,我認為整體問題根源在於,《愛後》是「得獎」作品。出版設總在契約上寫,得獎作品的版權所屬在他們,但實際真正願意拉下臉、和作者細緻討論如何修正作品,又是另一回事了。
當然有人會說,得獎作品修正後,怎麼是本來送交的小說?但我不認為,會有真正喜歡文學的編輯願意允許質量低的作品流通進市場,所以我猜,應該有時間壓力等因素逼金車生出入圍作品生,才會讓《愛後》這種東西出現。
結果是,角色缺乏現實生活感的脈絡斷裂之外,角色的內在也沒多少主題之外的內容可言。
愛麗絲除了「成熟」,還能有什麼其他可以說嘴的問題?她沒工作要找工作,是成熟;處理仙境與現實,也是成熟。
或者是因為速讀,我做了標籤仍看不出《愛後》人設的有趣之處,甚至可以說,和原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那種聰敏愛麗絲有著無法忽略的斷裂。這只是個高中升大學的人的作品,要求增加文字情報的濃縮,似乎有些太苛刻……
而且增加文字情報是我喜歡的做法。我很擅常塞東西,而我也知道,長篇連載和史詩故事,並非唯一可行之路。
這樣說來,《愛後》的問題就變成:我沒辦法被這個劇情的敘事方式吸引。
如果文字上夠迷人,能形構出獨特的文字敘述,不斷將重點放在成熟,以不同角度切入,同時也注意了角度切換的原因,將劇情緊縮(或刪減)起來,只講好一件事,就可以讓讀者忽略設定和角色上的淺薄。強度和精度,都是同一件事:精準地以你想要的方式講你想講的故事。
身體感的轉移,就是小說沉浸感的一切。沒達到這一點,真的很難形成好娛樂。不論是小葉桑的《愛後》,還是我隨手寫的作品,都得面對文字與身體感之間的高牆,一頭撞上去,然後失敗。
小說在這個時代並不是非常有優勢的媒材──閱讀需要觀眾主動參與;小說並不便宜,還有很多免費的小說完全屌打幾百塊的作品;小說的語言,不論是類型文學或純文學,都不是我們日常語言,大眾必須跨越這點學習障礙。
這就讓我來到,總論的最後一點:《愛後》定價240元。
總論
暗黑奇幻經典漫畫《烙印勇士》,不論是1994年出版或2017年,價格都是124元。我買《愛後》的錢加上不到十元的零錢,就能買下兩本同樣厚度的精美視覺藝術作品,而我對學校圖書館系統能免費看到《愛後》,滿懷感激。
我想挑戰的是:《愛後》能夠活過這種競爭嗎?
當然,這和任何競爭系統一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將新人作者的小說直接放到國際娛樂界市場,不是很公平。但我會說,這就是現實──我不認為《愛後》是足夠好的娛樂作品或小說。
當然《愛後》並不是沒有優點。中文裡的英語感是很不錯,對話很有愛麗絲的瘋瘋癲癲味道,但真要翻譯成英文會相當困難,而我也不認為這小說足夠有趣到可以外譯。
若將《愛後》當作青少年小說,它就沒那樣糟糕了。
我無法認受文本直接讓社會主義的「正義」憑空出現,搶走故事主題的篇幅。就算小葉桑自己也很討厭說教,這種意識形態影響的寫法依然留存,而更糟的是,沒有妥善融入角色設定……嘛,這些問題在上文都說過了,不再贅述。
我希望這篇評論,有足夠對創作者的尊重。希望小葉桑第三或第四部小說,能寫得認真一點,作出能獨立自存的作品。(但如果他想走七等生的路線也不是不行啦,只是我難以享受七等生那種隨人生創作的小說)
不過,聽說小葉桑的本職要走3D動畫,我就誠實說:動畫作為高成本媒體,要作的研究絕對不亞於小說的文字創作,而且甚至會消耗超大量時間。
就算有著相當天才,也得花上數年才能作出總長十五分鐘左右的《Astarte》這樣濃縮、美麗、刺激有趣又符合原著設定的動畫。文化產業總以小眾社群位置向大眾攻略,而當你必須注意所有視覺上的動態細節,又要注意文字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算了吧?這太累人了!
在這種萬忙生活之中的小葉桑,難以尋求小說這種講求文字媒體的技術吧。也不是說,橘子那種大眾作品就不是小說,但就算是《風動鳴》或御我,過了這麼多年還是有點長進(雖說故事沒以前有趣了)。我會建議小葉桑朝腳本進發。
劇本寫得非常有美學成就、事件也非常有趣的,如《燈塔》,就是個好例子。
我不認為小葉桑要侷限於小說,或更精準來講,我會希望小葉桑放棄小說,轉向專攻腳本。別管文字技術了,專心寫故事、寫人物、寫事件,設定之類的東西用3D動畫的視覺壓倒呈現。這樣,或許更有出路。
小葉桑的喜好和我相當相似。不過老實說,我相當不看好洛夫克拉夫特風的視覺化,就算到了2020年,我依然認為《血源詛咒》是唯一一個小說/文字媒體之外的成功改編案例。《曼蒂》也許是成功作之一,但導演有些過於隨心所欲,我不知道他是否會想持續探索洛氏風格。
台灣在洛夫克拉夫特社群,是網路流行後才開始興盛,自然而然,會忽略了很多較新世代的作品。利高帝是我想翻譯的作家之一,排在他之後還有二十世紀初的《暗夜之地(The Night Land)》系列和西元兩千年後的神經科學經典賽博龐克作《盲視(Blindsight)》。這些作品以外,還有更多其他有趣的新作,我卻連他們的有聲書都仍未聽過。
問題是,超亞人類系列進行了將近兩年,第一部《蠕蟲》三十篇僅進行九篇,第二部《看護》則有整整二十篇(完結灑花,恭喜野豬桑),而翻譯難度提升不只一個層次。
我也可以真空操作,自己動手寫小說,但所有喜歡洛夫克拉夫特風格的人都知道,這個小眾現在已經瀰漫、廣散到大眾文化各處,能問出來的問題大都已經被內行人讀到滾瓜爛熟,若要以新的問題回應舊問題,會非常、非常困難,所以大家都把洛氏當作輔助的調味劑。
要寫,我只會想寫非常特定的人物、情感、氛圍、或事件。我無意單單深究洛氏的存在與意識問題,因為那樣寫,會形成互文性不足的脈絡斷裂困境。
近期,好心幫忙的Xavia大大得顧自己的事,沒辦法再來幫我。而至於說是「近期」,我也不知道Xavia大大在26.x多久之後才會回來。網路萍水相逢,有人願意參與,我就謝天謝地了。
嘛,這段文字和《愛後》沒多大關係。回頭重修本文時,發現自己雖說有提到幾個重點,但完全沒有深入。如果小葉桑對於這一點感到不滿,我也可以接受。
畢竟沒時間深入討論文本,是我的問題呢。
但如果這篇文章,稍微對小說創作有些好處,我就滿意了。
若您認為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值得分享,還請點擊下面按鈕支持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