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20200123

《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由蘭迪著,朱怡康翻譯。

  這本書是我所買的論文寫作書,其中一本。我幾乎不買任何寫作指導相關的書,特別是與小說有關的,要我學其他人怎樣寫作,還不如自己嘗試想出新的美學細節設定,或直接分析其他人的作品,這樣直接、迅速、生猛接觸文本。然而,老師說,若是想把論文寫好,就得自己去學學其他人的寫法,而注重形式的學術界,自然就得看書介紹。

  要說寫作書是老生長談,沒錯,蘭迪確實是這麼做,不過在他舉出例子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該怎麼改。

  這本書重點有幾個:

  一,WSP,就是字詞、句子、段落的英文縮寫。

  必須將論文或書或電影的重點,集中到一個字,然後依照其設計出句子,最後段落的設計也要環繞中心概念。

  但僅有這樣是不夠的,這方面雖然可以用「布多然斯基模板」,來解釋,也就是重點二。

  二,「除非用______解釋,便無法理解______。」這個模板能用在任何好故事當中,而科學,或任何學術性的嚴肅論文,都需要故事。需要一個敘事,闡述作者的想法。

  比如《想像的共同體》,我就會以「除非用共同的想像來解釋,便無法理解民族主義」。我對於高翊峰的《泡沫戰爭》,就會是「除非用世界觀解釋,便無法理解《泡沫戰爭》這本小說。」

  這些其實,任何必須寫文章的人都知道,單一重點的敘事才有說服力。人腦就是這麼帶著缺陷的工具。蘭迪花了很大的篇幅,試圖說服超級注重細節脈絡的科學家,說明故事、敘事的重要性。

  我認為,如果以第一、二點來和科學家們討論,他們也一定能接受,問題在於,就算知道這些,他們的論文也還是很無聊。所以就到了,本書從封面到尾頁一直提及的ABT結構。

  三,ABT,以及(連接詞)、可是(轉折語)、因此(總結語)這三個英文詞的縮寫。

  然後,如果你國小有在認真上國語課的話,應該會記得吧?沒錯!這就是那個「起承轉合」!

  繞了半天,結果一開始所學的內容就完全綽綽有餘了……當然沒這樣簡單。這本書強調的是,單一論述的重要性。文章或作品必須言之有物,也就是說,前面兩點的集中重點必須被闡現出來。

  不難想像實證主義的主流科學界,會排斥一定會簡化過程的「故事」呢。

  

  當然,不是說這樣簡單設計就可以把複雜的論文內容,說成一個好故事。還有除了劇情變化之外的問題。

  蘭迪引用了非常有名的情節三角:主情節、微情節,還有反情節。這個方法好用的地方在於,觀眾群很明顯隨著提及順序下降。人腦本來就不是從微情節的複雜情報中取得敘事的工具。

  當然,妥善訓練過後的人是可以作到這種事情,但「妥善訓練」這個前提本身,就已經相當小眾了。

  AAA(一直提供細節的「……還有……還有……」式寫法)以及DHY(一直提出轉折語的寫法,也是我一直常用的寫法),都屬於微情節,前者是不提供轉折的簡單論述,後者是提供過多轉折,同樣是情報量的堆疊。

  

  放假回到阿嬤家的好處之一,就是我幾乎什麼事都做不了。網路即使有連接,也只能勉強在電腦上寫寫東西。我就有很多時間可以懊悔自己在文章中所作的決定。

  我知道期待自己,一進研究所就能寫出和老師們一樣好的文章,根本是不可能,但我依然如此要求自己。這當然,造就了「有壓力卻沒煩惱」的奇怪狀態。

  今後,我會盡量將這本書的主旨放在心上,盡可能學習有效的故事的溝通方式,使用ABT結構寫文章。

  而這就得要,從今天開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論文寫作 學術
    全站熱搜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