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說,速讀不是用來評鑑小說的最好方法,但
如果真的沒多少時間,或者你看的書真沒多少價值,速讀吧。
反正CEO一週看一本書,肯定也用了速讀技巧。
  至於為什麼我只讀前面幾篇?先說,這本書的厚度大概
七百頁左右,一天看一百頁,也得整整一個禮拜才能看完。
當然我想飆也可以……但這樣讀之後,我發現無法繼續下去。
  實際上在讀這書前,我翻了呂赫若的日記中譯本,發現
幾件我覺得無法忽略的事:第一,他雖然愛著他的家人,他
愛馬克思更多;第二,這傢伙有非常、非常深的痛苦沒辦法
處理,而這內心深處的苦毒不斷跑上表面,一而再,再而三
地成為他的小說的主題。
  我雖然不是心理學專家,姑且還是懂得一點點PTSD
和悲痛的運作方式--在我和外公數次的針鋒相對後,如果
我仍不理解的話,我就不是人了。
  讀歷史,特別是高中生那種速讀、死背硬背地將時代的
「氛圍」刻印進腦子裡,仍不比眼前見到屠殺畫面來得直接。
現在議題早已沒有國族生存、帝國殖民或內外省衝突,但這
些在當時都無比真實、無比沈重,甚至能壓垮心靈……呂赫
若竟然在那樣的悲苦中掙扎、生存,難怪喜好藝術的纖細的
他會棄筆從紅。
  我一直思考,為什麼台灣作家這麼喜歡衝撞體制和界線,
明明有界線才能建立起今日的社會:孔子這樣的偉人見到亂
世和痛苦的人們……Hell,他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完全稱不上
美滿,年輕時吃苦沒比別人少,他有的是資格抱怨世間的不
公,但他依然希望秩序與界線能再次支撐起世界的混沌。然
而,現代人對遠古的後現代習性的遵從是如此盲目……盲目於
痛苦之中。
  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痛苦受虐的繼議會延續三代
我那靈恩派的老媽老是說苦毒的靈會寄存於孩子身上;科學
統計證明虐待者大多曾經受虐,受虐者卻大多不會施虐
(Jordan Peterson)。如果這個社會的架構沒辦法執行正
義的話,就乾脆把它毀了算了--是什麼樣的屁孩心態,才
會讓人沒辦法看出右派的無能的核心原因呢?
  呂赫若的長子說,他父親的才能在外人看似朝陽,卻只
留給親人寒凍。
  如果連續三、四篇故事,他一直寫同樣的主題,我會認
為他大概得花費一生來試著解決心中的問題。呂赫若最終確
實「耗盡」了一生呢。
  我覺得最大的BUT,是他根本沒想解決內心的傷痛,
而是想利用文學譴責政府--他試圖解決他人的問題,而這
是絕沒可能實現的。
  就像馬克思主義幼稚地認為資本主義就是邪惡,呂赫若
說不定是因為文學力道軟弱,才試著採取更激進的方式改變
社會--明明正確改變世界的方式,是從改變自己開始。
 
  要說他的小說文章的藝術性……確實有所突破。
  有所突破,但因為他的心盲而忽略了我看中的角色設計、
塑造、演變和劇情的特殊扭曲。
  說不定後期的作品會更好,但我認為〈牛車〉是相當大
眾向的作品,因為他還有口味更重的故事,而如果人們僅需
記住他的〈牛車〉的話……這就是另一個英年早逝的天才了
--和在網路上亂噴的偽創作者一樣沒太大用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短篇小說 呂赫若 評論
    全站熱搜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