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20190425寫於120190425寫於120
看過台大文史哲學報之後,這本學報真的頗讓人失望,但
不是說,我沒有預料到這種情況。
之前準備研究所時,其中幾本專書也有過類似這樣風格的
論文,所以心裡已經有些準備,但還是真的很讓人失望。我不
確定是自己的無知的問題,還是台灣文學研究者的寫作風格,
都是這樣子……
嘛,如果我說錯了,就只是看起來很愚蠢罷了。
首先,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在意他們寫的主題。感覺十
分沒必要,對大格局而言也一點都不重要。
其次,論文很短。
再三,即使看到最後,我感覺自己沒有對他們說的話題感
興趣,也沒有感覺為什麼自己得重視他們的研究項目。
當然,每一期中都有不少人的作品,也不是所有人的論文
都是這樣。打個比方,翁鬧那篇標題讓人很沒勁,但內文十分
有趣,可是稍微嫌短了一點,感覺還可以參考更多文獻,更深
入觀察都市與人的關係,不過也可能是因為翁鬧〈港町〉內容
不足以讓他繼續寫下去;鐘理和那篇,雖然沒什麼興趣,但至
少我能感覺到他的研究的重要性,算是對現有理論的「補充」
價值那樣的感覺,愛羅先珂那篇也是,整體而言,對我來說仍
舊不怎麼重要;戰後初期通俗小說,這個話題就比較讓我感興
趣了,作者援引相當大的資料,會讓我想看看他在接這個計畫
之後,全部的研究成果。
我對「論文」的想法,很大程度受到這個影片的影響。我
也不認為學術界應該接收任何訊息來當作「知識」,知識勢必
得經過挑選、敲打槌煉,不斷歷經時代考驗之後才能冠以「知
識」的美名。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文章沒辦法在開頭告訴我,為什麼我
應該要在意你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我就會把它歸類為「速讀、
瀏覽也沒差的文章」。
台灣文學可能不是台灣的主流文學研究,但不代表我們得
要把所有能塞進來的東西,都接受下來啊?
像是林子瑾那一篇。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重視民族概
念……但我無法理解。民族,這幹三小東西能吃嗎?而且林子
瑾貌似一直沒回來台灣,還不如直接引入清楚想過的西方民族
思想理論呢。
還有戰爭與集體暴力,《殺鬼》的那兩篇,到底為什麼我
會需要看這些東西啊?如果我今天是個創作者,是個文學人,
我有必要在意過去的政治話題嗎?
說起政治,感覺這些文學研究談及政治時都忘了,是人有
政治傾向,而不是政治傾向有人。如果文學中一直談論的都是
人,那人到底在哪裡?我真心不懂……這些研究者是走不出幾
十年前的PTSD嗎?還是因為以故事為核心的本體論太靠杯
難論述?單單讀故事,探索故事的可能性,分析故事的寫法,
嘗試透過分析拉進大眾與藝術性高的作品的距離,這種事很難
作到嗎?
篇幅感覺不夠長的,最明顯是翁鬧那篇,和通俗小說那篇,
我認為是因為我想繼續讀下去。其他主題,特別是民族主義,
這種政治話題,還有純粹的極權主義政治話題,我實在提不起
興趣。
而等到看完之後,我理性能夠「理解」他們(可能有的)
重要性,但感性上完全無法接受。說不定理性也可以找出理由
批評他們的題材選擇,可是那樣作,就太殘酷了。這些人這麼
認真寫論文,為台灣文學研究獻上心力,已經很是可貴……
嘛,這些吐槽心得,說到底只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