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20190531寫於120190531寫於120

  雖然寫是三十一號,但其實是三十號開始寫這篇心得。

  最近我已經避免讓自己在某個網路新聞平台上,留下太欠
扁、找架吵的回覆,但沒想到台灣人似乎對婚姻「平權」話題
十分關注,甚至在意到,就算被告毀謗了也沒差的感覺。

  我已經覺得,自己將話語中的尖刺磨鈍了些許,依然有人
玻璃心崩潰……而我提出的問題,就只是:喔,作者的確承認
了這篇文章主旨的複雜性,可是依照同樣邏輯,這樣這樣卻不
會有人討論啦?那麼為什麼不再加深這篇報導的細節呢?我認
為,這個議題肯定能更全面討論吧?這種感覺。

  然而大部分回應我的人,根本連後現代主意思潮,以及那
好幾波女性主義轉變的歷史,都不知道……是啊,同性戀者確
實並非社會主流,以前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也肯定不是,但
不代表所有「正義」都是正確的吶?我認為,光是「同性戀」
這個詞彙就已經不夠精準了……到底什麼才是「性別」?什麼
能被稱為「戀」或「愛」或「性傾向」?這些問題大概足夠社
會科學再討論個五十年,可是台灣人似乎把這當作柴米油鹽醬
醋茶一樣,簡單易懂……嗯,不對,油有很多種,鹽也有很多
種……等等!人生和活著這件事,不是本來就很複雜嗎!?

  所以,這次我要來用超極嚴肅的學術專書,來砸我自己和
讀著這篇網路文章,期待看到智商下降、資訊量降低的版本的
你。

  

沒錢,那寫個屁小說啊?

  這本書叫做《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這
和我的主要目標--創造出好作家也能靠創作吃飯的環境或經
營模式--完全不同,是個深入(不淺出)的歷史、社會、文
學研究專書。

  什麼叫做「文學場域」生成?

  簡單來說,就是「文學這個圈圈如何發生/被製作出來」。

  場域的解釋,我不喜歡自傅柯以降,那將所有東西都看為
「鬥爭」的哲學語言。我認為那是「互動」,而鬥爭只是互動
的其中一種型態。但是「場域」最好的解釋方式,我應該利用
拜瑞在Youtube上的講法:知識並非累積起來的東西,而是被
一小群人一起決定「那就是知識」的資訊,如果你想進入學術
界,就得理解這個小圈圈的語言,然後一起決定什麼是你們想
帶入新世代的知識,什麼不是知識。這種「小圈圈」,就是較
為狹義的「場域」。

  而我之所以願意在研究所科目之外,讀這本書,是因為皮
耶.布赫迪厄(下稱皮耶,沒錯我都是用愛稱)將這個場域分
析成兩種結構的互動:商業與藝術,以及政治與藝術。

  這大概就是我那個「政治(歷史價值)、文化、娛樂性、
藝術性(技術價值)」的四方三角架構的點子來源之一。不過
我看太多書,都搞不太清楚自己的思考是怎樣進展了。

  要了解經營模式,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所進入的產業生
態。以文學來說,就是文學場域。如果敲中了重點,或許你也
能重現《傷心咖啡店之歌》的神奇波浪銷售曲線。

  而在談這本書之前,我想講另一個故事。

  這是我姊告訴我的,東華大學曾經有的真實事件。我必須
說,這是很久以前曾經有過的事,現在當然一定已經不同了……

  東華華文系,我開始懂大學體制以來,似乎一直希望能成
為一處產出作家的系所。我懂呢我懂,畢竟人們都有夢想。

  可是,他們某一時間將畢業門檻訂為,必須要有創作……
這是畢業門檻喔?

  我問我姊說:「有錢嗎?」

  「你的作品可以換點數,要畢業點數就是必須的。」我姊
沒搞懂我的意思。

  「我是說,如果我寫完了小說交上去,我能得到稿費嗎?」
畢竟作品發表,特別是小說,印出來自然就有金錢交易。

  「當然沒有啊。」

  我情感上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學生作出學校要求的功課,
合情合理,可是如果要求學生「必須」創作,而不給勞動相應
的代價,那豈不是廉價/無價勞工?

  有些人會說,寫小說就只不過是興趣罷了。但製作價值的
提升,自然會增加小說的質量。業餘選手永遠無法戰勝專業人
士,而你如果想要高質量的娛樂,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就算是網路小說,也是如此。當你讀著《蠕蟲》時,其實
已經有人幫你付出代價了。不是說,有錢的人就得為沒錢的人
負擔責任,我相信所有野豬桑的贊助者,都是心甘情願支持他
的創作,我想說的是,不管創作者所需的是多是少,他們都得
在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進行創作。

  因為患難中能創作出佳作的,只有少數中的少數。

  

複雜性

  如果你沒辦法啃下濃厚的哲學術語,《藝術的法則》一開
始所引用的小說,福婁拜的《情感教育》,是這本五百多字理
論書的故事版。

  不是法國人的話,可能就得看仔細一些。

  簡單來說,有上層貴族,但在革命之後就變成上流社會的
資產階級。某些時代,如第二帝國,創作者基本上只能製作娛
樂性質的作品,所以完全沒言論自由可言。此外,當時大學生
算是某種「準知識分子」,是可以用來品味加分的存在,但也
有人在拉丁街,過著波西米亞式浪蕩生活的放蕩派,如果看過
動畫電影《來自紅花坂》就知道「拉丁區」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應該不難理解。

  但等等,還有更多東西!

  在經歷一戰過後,莫泊桑和其他作家興起了自然主義。在
這之中,還有福婁拜與現實主義之間的衝突。如果你以為這只
是風格之爭,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討論!也就是,修辭學!當
時來自拉丁區的現實主義,帶有政治色彩,而經歷過反共文學
的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必定帶有公式寫法,而公式在法
文中又衍伸出特定的句法。

  所以,福婁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就是以美麗的句子寫
著醜惡的事情,以現實主義寫法寫浪漫之極致,不斷翻轉既定
印象。

  而如果你以為,這些只是娛樂版頭條,你就錯了。現實主
義、浪漫主義,福婁拜和波特萊爾,都因為他們的作品而上過
法庭。

  再等等!其實還有更多內幕!上法庭很昂貴,就算創作者
家裡遺產不少,依然需要朋友的金錢、人際關係的支持,所以
便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派系!

  這樣,大家應該明白文學場域中,只是想創作也會被捲進
「俗事」的原因了吧?

  

什麼都不談論之書

  撇開歷史的話,這本書,差不多什麼都不剩了。

  但「什麼都不談論之書」的概念,相當有趣。如果光看這
句話,很容易誤解福婁拜的意思吧,畢竟如果一本小說什麼都
不想談論的話,不會吸引人,人們不會注意到他們到底是什麼。

  說到底,故事這東西似乎就像魔咒一樣,自己胡亂蔓延發
展,所以總是讓作家們傷透腦筋。

  《包法利夫人》確實有這種感覺,《情感教育》的結局也
是如此。可是,這兩本書明顯都有想要談論的主題,即使他們
給人一種,相當現實的風格,依然明顯能看出作者想透過角色
所講的故事。

  嘛,這次也只事速讀,所以我沒完全理解福婁拜的意思。
如果有人懂的話,歡迎在下面留言。

  我個人的看法是,他只是想把這些故事講好,如此罷了。

  我最近看了一個剪輯過後的《絕命毒師》劇本製作團隊的
採訪影片。他們直接說了,台詞說到底,只不過是蛋糕上的櫻
桃,櫻桃很美味很甜,但沒有蛋糕的話,你還吃什麼呢?他們
會希望角色有特定的發展--因為所有人都希望看見角色們的
旅程。然而,不是所有角色都願意走上他們計畫好的道路。

  所以,他們的工作便是想辦法塑造出,足夠微妙,但沒微
妙到觀眾無法察覺的改變。同理,他們也是費盡苦心想出辦法,
讓主角能擊敗真正的高智商反派。

  像《蠕蟲》,野豬桑不只一次把自己卡到死角,主角幾乎
沒辦法逃脫困境。

  我想說的是,這並不是為藝術而藝術,也不是為了商業或
政治而藝術。有個人曾說,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是連「成為偉
大藝術家」這個想法也一併捨棄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

  但老實說,人還是得吃飯吶。

  

經典VS暢銷:簡單理論,難以驗證

  大家都知道,出版經典作品和出版暢銷書,重點完全不同,
一個是大量印製,然後快速賣完,另一種則是慢慢印、慢慢賣
的長銷書。在創作上,暢銷似乎與長銷互相排斥,但這樣的理
論卻相當難以證明。

  《藝術的法則》的重點在於,將出版設分門別類的同時,
也講述創作者的差異。

  我認為,光是這樣的統計數據就已經非常值得參考了。雖
然我不太明白法國那邊的文學場域和文化實際到底是什麼情形,
可是有些事情是文化和歷史環境也無法改變的。

  《玫瑰的名字》作者在這件事上有了相當清楚的解釋,他
說,如果你想要面向更「廣泛」的大眾,有好幾個作法可以選,
比如話題,或寫法,或更META的超敘述設計。

  讀這一部份時,真的很讓我感慨。因為皮耶談及了當時評
論的效用,包括評論與學院的關係,以及學院方面的視角。文
化產業的建立過程十分複雜,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目標和意識
形態,當我們試著把歷史濃縮成紙張上的文字,《三國演義》
所描寫的混沌,似乎都成了小兒科。

  為了讓大家瞭解,而也同時避免談論法國歷史時的無知,
我認為台灣對於純文學的看法,也與這本書所談論的相當接近。
重點在於,即使是現在,純文學的主要讀者都屬於學院,也就
是說,十分小眾。

  台灣也有好幾個同時跨越純文學和大眾文類的作家,但我
們能明顯看出有些評論明顯不在意大眾市場的變化。西方現在,
已經有些難以分辨純文學和大眾類行文學的分別了,一方面是
娛樂文化市場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包括這樣發展之後人
們閱讀品味的成長。

  一部科幻小說也能進行複雜的社會文化批評,愛情故事也
能講述現代社會的變化,種種類似的情形愈發將純文學的堅壘
高台給拆掉,作成一間間住著小眾讀者的小屋。

  別誤會我的意思了。我不認為「高品質」的文學作品不復
存在,而是能創作高品質作品的能手,自然順著自己的興趣,
流到類型文學的大眾寫作之中。

  複雜的「主義」沉重主題,要多少有多少,說不定在奇幻
文學要求嚴謹世界觀設定時,能比普通現代文學創作還要更深
刻。《冰與火之歌》、《颶光典籍》這種作品明顯就有這樣的
趨勢。

  不過說起來,我也真的不確定學術界主流是怎樣看這件事。

  如果我們廣播做得順利的話,對於文化娛樂產業,多少也
算是種貢獻吧。

  

  接下來,就是第二部分:一門作品科學的基礎。

  然而,我剛進入「作者的觀點」,時間就到了。讀這本書
真的很耗費腦力,而和《同志文學史》那時不同,我十分喜歡
場域論和創作討論的題材,因為這是我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
我有太多事要做,但攬在自己身上的業務全都只是自己計畫不
周,沒什麼可抱怨的。

  作者在方法論中提及幾個,我不是很同意的觀點。

  比如「鬥爭」一詞的使用。他有解釋經濟學者對於自己的
概念過於自信、不一定能應用於現實,這類相關的點子,可是
市場競爭這一概念,與演化論的適者生存相同。沒什麼道德好
談,單純只是,因為他們能生存下來罷了。

  場域中的「鬥爭」,也是如此。皮耶既然承認傅柯在互文
性上有著正確的理解,就得承認「鬥爭」一詞不比競爭來得中
性,也不比它精準。

  此外,我還是認為引用傅柯的學說時,必須格外小心,他
最為人詬病的那一點--也就是將文學理論擴延至其他學科,
如社會科學、政治等等。他自認為自己已經瞭解了人類,可是,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完全掌握人類細胞中所有構造的意義、
推測演化背景以及如何與其他構造互動,弱勢將人體當作巨大
的複雜生物工廠,我們連構成最小單位的小組的員工,仍無法
完全理解,怎麼可能靠區區一個哲學家就能竭盡人類世界的未
知呢?因此,我不百分之百認同傅柯那樣膚淺、概略化的學說。

  不過,連皮耶的理論都還沒理解的我,沒什麼資格說話,
就是了……

  

沒談論的問題:文學與故事之間的觀點差異

  原本我想聊聊前半本書,完全沒提到的問題。也就是文學
與故事敘述的差異。

  說是「完全」沒提到,應該也不全然正確。我該說,皮耶
並不在意文學與故事之間的差異。

  我的觀點已經說夠多了。我只是想要讀看看,其他人除了
「品味」之外,在這話題上還有什麼樣的其他論述。很可惜,
皮耶的重點並不在此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