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120190516寫於120190516寫於120

  我給自己其他人一樣的待遇:我邊看自己的小說,邊聽著喬.羅根廣播,或是其他影片。

  我的小說問題真的很多,多到,我沒辦法享受自己所寫的故事。

  就算我不想承認,數字統計上還是屬實:這個網誌上最多的文章都是評論或論說文,真正講故事的,只有少數。我曾經希望在翻譯《蠕蟲》之後,能在小說上增加些人氣--就算不是屬於我的作品,只要人們比起評論更在意作品就好了。然而,事情沒我想的那樣順利。

  而如果我不投文學獎,沒有合適的寫作工房社團,又不細讀我自己的作品然後給予評論,我就沒有進步的可能。

  讀過《台灣文學研究學報》之後,我知道大部分人不在意作品品質和創作到底如何,大家只看意識型態和理論,完全忽略理論必須再次被實際使用的現實重點。我了解自己到底要進入什麼樣的世界,試著爭取讀小說也可以飽餐的機會,我同時也不想失去我的本真。

  

  〈肉〉雖然屬於《內腔》的一部分,借用那個科幻宇宙的一部分設定,可是重點和《內腔》完全不一樣。

  但寫作者都是我,所以這個短篇的問題和《內腔》長篇很類似。

  而已經完成的作品,我不願意去改,也沒辦法改。或許能糾正一些錯字,但就連句法糾正,我都感覺那成為某種對讀者的背叛。網路小說是只能一閃即逝的文體,大部分的作品都不會有第二次機會,而即使有人認真看了作品,也不代表他們會仔細審查所有細節,也就是說,我能呈現自己的故事的機會大概僅有一次,我必須在那一次之中,做到最好。所以,我拒絕更改已經犯下的錯誤。

  當然,重點全應放在「我該如何改進」,不是那些作品到底有多糟糕。「沒辦法享受自己的故事」這一點,對我而言是最慘的結果,我開始寫小說,就是因為其他人的故事沒辦法滿足我,我想要我那些點子,我在夢中忘卻的人物,全都在我面前活靈活現……我不覺得自己比較偉大,只是想要完美地自娛娛人罷了。

  

結構問題

  我發現自己的作品在結構上有著相當嚴重的問題,不過,我也認為,應該很多人都不會和我站在同樣的立場。

  作品全關乎形式與結構。一幅畫被它的框格限制,一篇小說被它的文字設計所限制,一段音樂、一段影片,或一場舞--我們怎樣去看一件作品,不論那是什麼東西,「如何觀賞」總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文學理論在進入十九、二十世紀以前,從沒想過讀者的存在,現在如果不抱持讀者意識,那麼,就會是歷史倒退。

  這麼說,也得考慮我在回應中興大學的老師面試問題中所提及的重點:就算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的肉體無法在數十年的規模之內就產生本質性的改變,網路上的小說和紙本上的小說,本質不會有差,全都是一段段、一頁頁、一排又一排的文字。YouTube的影音就是最好的例子,YouTube在影音串流的技術以及影片互動介面上的設計最為成熟(當然,我們得考慮極重商化的技術,比如ishowlife的影片購物專利),製作人可以將各式各樣的連結塞入一個影片,也可以放在影片簡介當中,可是最重要、最主要的觀賞體驗,還是在影片本身,這就好比《S》那極為創新的寫作方式,必須要求讀者閱讀數遍才能以時間軸順序來理解故事--我不清楚為什麼大家似乎都不明白,但人類只能以先後、因果邏輯來思考,必須要有一條最重要的敘述線,才能維持人們的理智。

  回來看我的作品。

  〈肉〉的結構十分簡單,問題在於時間壓縮時的蒙太奇處理不夠好。而至於《內腔》……

  我之所以從結構開始談,是因為結構屬於最容易認知的東西。《內腔》的結構,簡直是一團亂。很難清楚到底哪裡屬於過去哪裡屬於現在,哪裡是因哪裡是果,以及角色互動的衝突深度,都沒有足夠的力道。

  我最近開始讀印刻雜誌上的小說(散文我看不下去),感覺這樣的寫法其實還挺常見,重點似乎都在事件,而非人物的感覺、想法。我認為作品必須讓讀者們認識角色,才能投入故事之中,如此小說不再是小說,會成為更高等級的娛樂體驗。郭強生那篇〈尋琴者〉和我的問題很類似:主角的定位十分飄渺,結構十分混亂,沒有明顯次第秩序。

  我打算草稿完成之後,把《內腔》前三個章節全部拆開來重組。這種沒有味道的垃圾,一定得好好重寫才行。

  伊卡夫是文青,但不代表他的攝影機第三人稱敘事也必須文青。戲是個糟糕的改造人軍官,他的章節的問題不大,但還是有問題。強……強的章節根本是一片混亂,我得在那花更多時間整理才行。

  

衝突結構何在?

  高中時,我以為自己如果足夠努力,就可以完全掌握人類這種東西的核心,然後從原初開始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人類的側寫描繪。結果上來說,我的時間沒有白費,可是那三年內能用來看書寫作的時間,全都花在這個不實際的研究上,不過我也理解到,小說中,衝突可以說是一切。

  人們之所以翻開書本,然後繼續翻下去,都是因為某種尚未滿足感。而讓人們繼續深入研究書中角色的,也是衝突,是那人與人之間複雜、隨著觀點不同靈活可變動的人際關係。

  〈肉〉的缺點,我認為是人物塑造很差勁。首先,第一人稱的效果沒有展現出來,雖說巴戴伊對於黑皮的意見很多,可是他並沒有強烈、主動去批評他的精神,讓巴戴伊的觀點看起來十分淺薄。黑皮的也沒好到哪裡去。我不知道他的為人。不知道他的家庭……好吧,家庭確實有一點點沾到邊,可是並沒有那種對他而言有意義的份量。

  而《內腔》?唉。如果真的有衝突結構的話就好了,但基本上,那個長篇有了幾萬字,卻都只是鋪陳。因為我之前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拿那些故事、人物、設定和衝突,要來幹什麼。我知道自己想在那故事中探討的題目是什麼,不代表人物都會照著我的意願行動。所以,當有衝突結構存在時,場面變得非常混亂。

  長篇連載可以慢慢修、慢慢改,問題不如短篇那樣大,可是依舊需要改進。

  

人物不夠有重量

  這一點應該是最難以描述,最難以量化,也最難以改進的部分。

  最近我發現,自己對故事的要求很高,遠比我國、高中時高出許多。很多以前我會喜歡的,簡單黑橘雙色素描風漫畫短篇,現在完全無法看下去了。可能是劇情速度不夠統一,或者敘述、對白和旁白上過於空泛,沒有意義,也可能是這種小品的Slice of Life對我而言,現實感嚴重不足。就好像看見自己以前寫的文章一樣,頗為噁心。

  如果說,是魂系列那種文字、寫法的話,缺失完全不成問題,但小說這媒體必須給出足夠多、足夠具有連貫性的個人情報。不然,就會像那些我不看好的短篇那樣,十分平板地描述這複雜多變的世界。

  〈肉〉的風格,算是某種程度上成功起到試播集的作用。我一開始就想寫那種,賽博龐克風格的城市複合體--巨大到人腦無法理解地誇張的居住環境--之中,這樣的都市生活能有多沉重、灰暗,就好像整片灰沉沉的天空重壓在一個人身上一樣。

  然而這麼說,我覺得人物還可以在有更多肉一點。

  比如說他的房間的設計,他的口音和黑皮之間的差別,或者是其他更多細節。

  我不需要把它增加到十萬字,可是多出個幾千字,應該不會有差吧。

  《內腔》的人物……長篇連載真的很難在僅僅只有數萬字時,看出人物設計的好壞。不過如果要在我現在目前的情況來討論……確實是不夠好。我所能想出的替代方案,除了重寫一些片段之外,就是在之後的內容之中,妥善利用已經建立起的劇情吧。

  

  這篇不怎麼正式的評論,比我之前寫的質量還要更低一個檔次。

  當然,我無心重新校過,畢竟這只是當作我校稿時受不了自己寫的東西太爛,沒辦法重開檔案把所有內容重寫一遍,就只好以其他方式發洩。

  我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寫出最好,或是能力極限所及的作品。我不期待自己成為什麼,當紅明日之心什麼的,《內腔》也只是個被北藝大拒絕的自我滿足作品罷了。

  不過,加上〈肉〉的話,《內腔》的試播集就有四篇了。這應該是我目前寫過,最認真的作品。我很期待自己在開始連載後幾年,會寫出什麼樣的其他作品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泠然月 的頭像
    泠然月

    天映泠然月

    泠然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